分享

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

 jone8863 2016-03-31

  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1610一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学者尊称为南雷先生、梨洲先生。浙江余姚黄竹浦人。他是中国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开启近代民主政治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之先河的启蒙主义教育思想,并同顾炎武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学校》(1663),是黄宗羲最有代表性的教育论著,也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学校》原为《明夷待访录》书中的一部分,因其论述了学校的政治作用,历来被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所推崇,流传甚广,故其影响自清初至今不衰。《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中年的一部力作。成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这部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之大成的民主政论名著,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发表早一个世纪。《明夷》是《周易》卦名,象征火入地中,昏主在上,明臣在下面不敢显露其明智,智慧之士处于患难困境。“待访”即期待明君来访,共议天下大事,进行社会改革。《明夷待访录》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13个部分,共21篇。它从政治、法律、教育、选官等各个方面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社会改革理想,阐发民主启蒙思想。《学校》在阐述教育问题时,提出了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思想,设想了一整套限制君权的民主政治制度。

  在《学校》中,黄宗羲指出,学校不仅仅是养士的教育机关,而且是国家议政的政治场所,“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天下是非的评判,国家政事的处理。不能只有皇帝一人说了算,而要听从学校的公议,学校是高于君主的决定政治是非的最高权力机关,一切治理天下的设施都将出于学校。学校有议政辅政的作用,政府的各级官吏必须受学校的监督,而在校学生即未来的官吏,亦应在学校中得到实际的民主政治的训练。所以,学校除了通过传递学术文化以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之外,还应当培养天下人民的议政能力,以奠定民主政治制度之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