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光渐盛,踏青正当时 |「为你读诗」春季阅读计划

 微雨润田 2016-03-31


Henri Martin


是谁第一个敏感到春天的呢

是地上的小草,是土里的小虫

还是水中的鸭子?

反正不是我

我是春天里最为迟钝的事物

等春天一个个都来齐了

我才想多识些草木虫鱼

以便在禁不住心跳的时候

胆怯但能喊出它们的名字


 《早 春》| 王海桑


春光渐盛,踏青正好。

 「为你读诗」特地推出春季阅读计划“赴花事”,在字里行间,赏尽万千春色。




樱花 | 记得花开雪满枝 

樱花二类,或白洁胜雪,或粉艳如霞,五出之花随长梗悬于枝头。古时所谓樱花,乃指今之诸品种樱花,兼指樱桃。其白花者品性雅致,红花者烂漫撩人,皆出我国,生于山野,不逊东瀛诸类。


红樱曼舞欲销魂

元代名士张茂卿以字画闻名,平生最喜与名妓来往,家中亦供养了多位歌姬舞女,终日纵身声色。忽一日春光如暖,院中的樱花次第绽放,张茂卿斜坐于樱花树下,饮酒作乐,歌舞丝竹,好不快乐。酒至半酣,张茂卿举首仰望樱花良久,忽而高呼:“红粉风流,无逾此君!”继而斥退院中歌妓,独守樱花树下,却仍嫌不足,直至遣散了家中一众声妓,方得安心。——樱花胜于声色,这一传奇收于明人编纂的《花史》之中,张茂卿为之痴迷的樱花,便是娇艳的红樱了。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古时文人将红樱看作烂漫春光中的一抹红霞,虽妩媚娇柔,不若那些雅致的花草品格高洁,但撩人春心,别有一番风流韵味。白居易却是颇喜红樱花,并稍稍为这花鸣过不平的:“晓报樱桃发,春携酒客过。绿饧粘盏杓,红雪压枝柯。天色清明少,人生事故多。停杯替花语,不醉拟如何?”

 

殷红樱桃白雪花

品格高洁的樱花,则是开白色花的种类。古人总喜爱将白色花朵看作脱尘不染,红花却娇艳流俗,因而纯粹的白色樱花,才会收获文人墨客赞许。“记得花开雪满枝,和蜂和蝶带花移。”唐人韦庄笔下的白樱花,便是纯洁清秀的范例。古时所谓的樱花,即指樱桃花而言,笼统称谓,无论灿红抑或雪白,无论玩赏抑或食用——恰似如今,作为花卉的樱花,与作为水果的樱桃,虽不同种,却是近亲。

(内容摘选自《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


紫云英 | 自候风炉煮小巢


紫云英花似豆,作蝶形,色紫红,灿若云霞,盛放遍野,堪比画卷。其茎蔓延,叶作羽状,嫩时为美味,蜀中呼作“巢菜”,亦可饲牲畜,或堆于埂间以肥田。此草唯春日得见,入夏则化作青泥。


巢菜味美蜀中来

被贬至黄州的苏轼生活困顿苦楚,借了故人情分,方讨来数十亩荒芜旧地。因地位于黄州东坡,苏轼躬耕于此,栽植花木菜蔬,乃自号为“东坡”。——蜀中故人巢元修前来探望,勾起了苏轼对于鲜美野菜的无限向往,甚至迫不及待想要在东坡菜园里头栽上几畦才好。蜀中有菜,名曰“巢菜”,无须栽种,荒野处处可见,春日采而烹之,在苏轼看来,可谓菜中味极鲜美者。

 

苏轼所惦念的,则是巢菜的种子。自离故乡,算来一十五年矣,再未品得巢菜之味,故而巢元修将返蜀地,苏轼特意叮嘱,请他捎来巢菜种子,想要栽种于东坡。为着故人来访,亦是感念巢菜的诸般好处,苏轼乃作《元修菜》长诗一首。“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是赞这巢菜鲜嫩之姿;“是时青裙女,采撷何匆匆”,则乃蜀地村人,春日采摘巢菜之状;烹饪之法,自是“烝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其味鲜美,竟至“那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非但可忘鸡肉、猪肉之味,连筷子也舍不得放下。无怪乎苏轼反复嘱托,请将巢菜的种子捎来,此功德无量之事,堪比张骞通西域带回苜蓿种子,亦可比伏波将军马援将薏苡引入中原。当黄州东坡遍植巢菜时,后人见菜而思旧,“长使齐安人,指此说两翁”,定要说起你巢元修与我苏轼的这段往事了吧。

 

 一盘笼饼是豌巢

自苏东坡以降,文人始知巢菜之名;巢菜之爱,又以陆游为最甚。水色旖旎,日光轻柔,春色刚刚退去,郊野巷陌一片狼藉残红,梅市小镇,陆游行走其间,忽见巢菜临风轻摇。蔓生的枝条,残存的紫红色小花,新生的新鲜豆荚,都令陆游倍感亲切。遥想当初在蜀中时,也是一个和暖的春日,陆游饥困,采食野菜度日,所吃的便是巢菜——如今江南富饶,巢菜的美味却无人赏识了。既生感慨,陆游便作《巢菜》之诗:“冷落无人佐客庖,庾郎三九困饥嘲。此行忽似蟆津路,自候风炉煮小巢。”


陆游将当初无菜下厨的窘境,和南北朝时的庾郎做了类比——庾郎名杲之,南齐人,家甚清贫,所食唯有韭菜之类,人戏之曰:“孰言庾郎贫?所食之菜,常有二十七种!”三九二十七,却是借了“三韭”的谐音。巢菜非但可煮作汤羹,陆游追忆蜀中食巢之事,又有诗歌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笼饼者,唐人呼馒头之称谓也;彼时馒头,即今之包子。陆游诗注曰,“蜀中杂彘肉作巢馒头,佳甚”,这则是将巢菜与猪肉作馅,蒸包子为食了。

(内容摘选自《野草离离——角落中的绿色诗篇》)


书中的古人事迹,或确有其实,或演绎神化,章章段段都是记录于古代书籍上的片断。经典的诗词佳句,或脍炙人口,或冷僻生涩,但字字句句都洋溢着古人关乎植物的心绪。当我们作为一个平凡人物度过人生时,我们和花草树木之间偶然交汇时留下的点滴烙印,就这样自然地散落在了字里行间。



关于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