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刻之美!“天工开物”非遗精品邀请展

 田园牧韵 2016-04-01

今天小鼎继续为大家报道“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精品邀请展”上的精彩展品,上一期,我们通过精工细作的展品,感受到优秀匠人们对于传承与创新的不懈追求,这一期,我们一起来看看非遗手工之于现代生活,不可替代的风雅绝俗的精神内涵~它更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qqmusic class='res_iframe qqmusic_iframe js_editor_qqmusic' scrolling='no' frameborder='0' musicid='410316' mid='002qU5aY3Qu24y' albumurl='/7/z/002eFUFm2XYZ7z.jpg' audiourl='http://ws.stream.qqmusic.qq.com/410316.m4a?fromtag=46' music_name='青花瓷' commentid='2204501924' singer='周杰伦 - 我很忙' play_length='239000' src='/cgi-bin/readtemplate?t=tmpl/qqmusic_tmpl&singer=%E5%91%A8%E6%9D%B0%E4%BC%A6%20-%20%E6%88%91%E5%BE%88%E5%BF%99&music_name=%E9%9D%92%E8%8A%B1%E7%93%B7'></qqmusic>

古船模型制作


上海古代建造大木船,都是先制作船模供实际建造时参考,古时称缩尺模型,按照真船同质材料制作,制作技术包括;识图、放样、木工、漂染、缝纫、铁艺、锡焊、油漆、绘画等基础技能。大船造好后,船模会被放进船家的祠堂或庙宇供奉,以保佑航行平安。



船模传承人张玉琪及其夫人,张玉琪出生于船模世家,在中国古船模型的理论研究和复原制作上,拥有丰富的经验。以柚木按比例制作,真实精妙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上海沙船》,作者张玉琪,尺寸:103cm x 22cm x 86cm,模型比例:1:25,材质柚木,沙船始造于唐代之上海崇明岛,是我国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在上海的发展历史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上海从一个小港口演变成国际航运大港,作品参照《中国海洋渔船图集》复原制作,由中国船史研究会监制,同型船模被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船舶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


《七扇子》,作者张玉琪,尺寸:100cm x 21cm x 72cm,模型比例:1:25,此船属沙船船型,7道帆,相传是由南宋岳家军战船演化而成,尾部较高的舷墙是为了便于囤兵。


微型明清家具制作


微型明星家具是严格根据传统明清家具的构造制作,造型、规制、结构、榫卯等按照事物家居尺寸同比例缩小,造型美观,结构牢固,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艺来结合部件,继承了苏式木作硬木家具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技艺精良、漆泽光亮的特点。十分考验制作者的技艺和经验,不仅有观赏收藏价值,还可以直观地了解明清家具的样式及发展。


微型明清家具,按8:1微缩,材质:小叶紫檀、黄花梨等,作者陈国增,榫卯结构深刻的文化内涵不只表现在木构家具的拼接中,更体现了古代中国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其科学合理性的结构、高潮的加工生产技术和厚重内敛的人文气息,增添了其深刻的意蕴。


微型明清家具(局部),作者陈国增



微型明清家具,按10:1微缩,材质:老红木,作者黄跟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线条清晰挺括,特别是抽屉的制作,烟味严丝合缝,开启自如,条桌上的瓷石瓶罐摆件、铜把手等全部手工制作,小巧玲珑,叹为观止。


根雕艺术


根雕艺术是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艺术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形象的艺术。根据原材料的自然形态,因势造型、因材施教、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在作品中集中体现树根的自然美



《福到》,95cm x 45cm x 32cm,材质红豆杉,布袋和尚形象,一手拿布袋,一手拿元宝,寓意送福送财,福财双至。作者范敬贵,1990年开始从事根艺创作,师从根艺大师屠一道。


《蚂蚁上树》,28cm x 27cm x 70cm,材质紫檀,充分利用材质上的瘤状结构,通过雕刻,展现动感栩栩如生的蚂蚁群像。作者范敬贵。


《画筒》,55cm x 30cm x 57cm,材质红豆杉,一公一母两只喜鹊,公鹊松树觅食,母鹊守巢看家,寓意家和万事兴。


紫檀根雕


海派紫檀雕刻工艺在继承、发展传统雕刻公益基础上,把西方雕刻技法巧妙融入,题材广泛、刀法细腻明润,强调神形兼备。



《长寿富贵》,27cm x 23cm x 118
cm,材质小叶紫檀,这个巨型但精致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采用镂雕与根雕技法中随型雕的手法,细看花瓣、叶脉、鸟的羽毛纹路都结合原材料本身纹路走势,妙趣横生,整体布局错落有致,繁而不乱,四只寿带落在花枝之间。作者喻立新,喻氏木雕传承人,家族四代都是名贵木材雕刻艺人,主雕紫檀木、黄花梨、檀香木、沉香木的木雕世家,其本人从艺30余年,作品沉淀喻氏家族百年历史,凸显远离市井的高雅逸趣。



作者喻立新,材质小叶紫檀,此作品的看点为蟹壳亮度及蟹爪鬃毛都惟妙惟肖,纤毫可见,行刀运凿简练洒脱,清晰流畅,疏密有致。



《南瓜戏蟀壶》,材质小叶紫檀,作者喻立新,连蟋蟀的须子都富有灵气,动静两态集于一壶,彼此相映成趣。


沉香香品制作


制香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造在古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医学说、到家外丹学说一脉相承的理论,有一个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艺体系,沉香香材历经百年吸收大地精华,自古便被人视为驱虫避邪的圣物,可设计雕刻成挂件、手串、手珠、摆件等香品,除熏香、玩赏、收藏之外,亦可入药治病。



《岩户观音》,观自在菩萨,右有善财童子护持,以水沉为原料精心雕琢而成,佛光缭绕。作者吴元星,擅长竹刻,在薄如纸的竹表上表现国画、书法、雕刻。近十几年,专注沉香和棋楠的制作,作品特点:细腻,层次感强,飘逸灵动,仙气脱俗。



《荷叶龙华杯》,浑朴中见精美之工和清晰之韵,作者吴元星。


《虬龙杯》局部,整块沉香一气呵成,古朴典雅,作者吴元星。


三林瓷刻


瓷刻,用特种刀具(钨钢刀、金刚石刀)和色彩在上釉烧成的素色瓷器上,镂刻书画的一种工艺。南北朝时已出现此刻的萌芽,宋代为了保存瓷面上的书画,出现手艺高超的雕刻家进行镌刻,瓷刻就此诞生,明清制瓷业达到鼎盛,乾隆年间,在北京的造办处中设有专门的瓷刻艺人。无论中国画的笔墨气韵还是篆刻艺术的金石趣味,均可用千变万化的刀法来表现,三林瓷刻,不仅限于瓷盘、瓷盆,而且发展至花瓶、异型瓷器等种类,还开创性地运用到大型插屏等作品。


喜庆用品、微型屏风。童趣主题深受清代皇帝欢迎,由于近亲结婚,皇帝们也有生育烦恼,所以童趣主题的装饰品、器物,用于寄予求子心愿,三林瓷刻在沪上瓷刻领域首先融入运用园林艺术手法,屏风在建筑中起分段功能,微型屏风便于携带,时尚亦不失内涵格调。作者:张宗贤,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瓷刻的代表性传承人。


婴戏花瓶、对狮印章,作者:张宗贤。瓷刻与书画同源,亦如刺绣,丝丝毫毫。作品历经敲凿,画面素淡雅洁,接近国画中的小写意,几无着色,儿童嬉戏别有墨韵。


建筑微雕


建筑微雕是集木雕、石刻、骨雕、瓷塑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技艺。作品真材实料,完全依照古代营造法则制作,并采用中国传统木制工艺——榫眼结构,楼内的门窗均能开关。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颐和园琉璃宝塔,尺寸:54cm x 17cm,材质:紫檀木、大红酸枝、绿檀木、黄杨木、牛骨。多宝琉璃塔,也成多宝佛塔,高16米,八面七层,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塔身呈不等边的八角形,整座塔身都是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砖镶嵌而成。

颐和园琉璃宝塔,尺寸:54cm x 17cm,材质:紫檀木、大红酸枝、绿檀木、黄杨木、牛骨。多宝琉璃塔,也成多宝佛塔,高16米,八面七层,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塔身呈不等边的八角形,整座塔身都是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砖镶嵌而成。作者:阚三喜背负家族使命,传承家族手艺的古建筑微雕大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