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壁赋》教案

 江山携手 2016-04-01

 教学目标

1、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解读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一、导入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板书:乐甚 ——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 

三、文本研习

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而“乐”?(第一自然段)

(1)如诗如画的美景

(2)有哪些景?

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3)你能为我们将这个画面描绘出来吗?

肯定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写,有的思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情景吧(读第一段)

2、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 

(1)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文中是怎样描述“萧声”的?

明确:“其声呜呜然……泣孤舟之嫠妇”。箫声确实非常的悲凉,但难道仅仅是因为萧声?苏子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悲?

 悲和客人的萧声产生了共鸣。

2)从第二段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苏轼心中的悲?来自歌词中的“美人”,为什么“美人”就让作者感到“愀然”呢?

明确:“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

……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美人”还象征什么? 

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处于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怎能不“愀然”?所以美人还象征了苏轼的政治理想。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心已万念俱灰,只能随波逐流)

3、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托遗响悲风”的感叹。这“悲”从何而来(第三段)

明确: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

悲叹生命短暂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人生须臾。

③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读:“方其破荆州……”)

4、既然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为何客人说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讨论)(第四段)

心病还须心药医。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

1)苏子是怎样说理的?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比,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即使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 (读最后一段)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2、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四、拓展延伸

1、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词: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加黑的字,看看你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个孤独寂寞的苏轼;《定风波》,一个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苏轼。

3、点拨:

注意《定风波》的下阙,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寒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许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我们的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的时候,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

五、课堂总结: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问题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2、写一句你认为最有文采最有意蕴的话。(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留待作业)

所以,苏轼是——

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3、小结: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他的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着每个人的人格。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因为(读)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