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堂谢绝刻意“幽默”

 江山携手 2016-04-01
     前不久,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的发言让语文特级教师颇感意外。这位家长说:“现在孩子念书真辛苦,老师能不能一节课上10分钟后,调节调节气氛,讲个笑话什么的,最好有点幽默,就像新东方老师上英语课那样。”
  作为家长,提出这种想法似可理解。然而,现在一些高中生的“课堂状态”怎么也无法让老师“幽默”起来。这位特级教师低声告诉记者,现在有一些高中生的确不怎么喜欢读书,其中既有升学压力的因素,也有社会浮躁心理的影响,当然还有教学方法上的原因。如果一味通过所谓“幽默”的办法上课,能使语文课真正姓“语”吗?
  不应忽视文本解读
  语文课堂教学多数时间是以文本解读为核心展开的,文本解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意义不言而喻。而现在一些语文课,为了弄气氛,有笑点,却走上了轻视文本的歧途。
  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杨浦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黄荣华直言:一些语文课堂“三花”——课件“花哨”,材料“花哨”,观点“花哨”。有的甚至成了玩笑过分、幽默过头的“大杂烩”。比如讲《跨越百年的美丽》,先粗略聊一聊课文中“居里夫人的美丽”,很快转入对“美丽”或“女性美丽”的探讨。讲《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师生先讨论一下文章写什么,还没有真正走进文章中去,就开始讨论生命的意义,于是师生一起海阔天空谈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幽默”了,光顺着学生的感觉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愿也不能深入钻研文本,最终失去了一种求实的读书态度。
  不能为幽默失去本色
  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小英认为,课程作为一门学问,有其自身的特性,并不是完全能靠“变戏法”取悦学生,并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打开眼界的地方,并不是光靠幽默支撑起来的。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康士凯指出,课堂上的幽默要与本身的学科及教授的内容相关,有互补的联系,而不能为了幽默而失去本色。好的老师是教到深处、情处,幽默自然而来,而非刻意的。
  其实,一些高中生对课堂幽默还是挺有见解的。控江中学一位高三学生说:“我们希望有幽默的课堂和幽默的老师,但怎么幽默是有讲究的,尽管可能一时不能体察,但后来还是能分清是真幽默还是假幽默,是有益的智慧点拨,还是浅薄的笑料堆积。”黄荣华老师认为,现代教师对学生的开智启悟功能,最主要的就体现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的意义就是变学生“无知”为有知。这个“知”是“知识”,是“知性”,是“见解”,是“智慧”。
  课堂是智慧的课堂,而非玩笑的茶馆,不少教师倾向于这种观点,并对家长的要求表示要取其合理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