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帖”和“点赞”成全《三国演义》?

 豆20710111103 2016-04-02

新版《三国演义》中赵云剧照

裴松之资料图片

官渡之战资料图片

史上

文/刘黎平

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文章的发布者未必是最权威者,如果离开下面的跟帖和点赞,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打开帖子或微文的时候,往往有一半的动机是看评论和跟帖。

网络时代如此,其实古代纸质书时代也如此,网民喜欢点赞和评论,古代的学者也有类似行为,而且,对于文化的升华,对于史料的补充和纠正,几乎是在这些看似琐碎的“跟帖”中完成。这种方式在古代叫“注”,为古书做注,其实就是现在的跟帖和点赞。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方式,也许就没有我们中国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缘起

史学“神帖”《三国志》太简略

喜欢跟帖做注解,一向是我国学者的嗜好,从孔子开始就有苗头。孔子说过:“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换成潮一点的话就是:我孔丘膜拜古代的“大咖”,自己不开帖子写文,就喜欢给大神们的帖子点赞,能在后面跟跟帖子,也觉得蛮有成就感的。因此,他一生的主要工作,除了教育,就是整理上古“大咖”们的“神帖”,例如整理“神帖”《诗经》,偶尔在后面来个“点赞”,说声“思无邪”。

孔子唯一算是写出来的著作,就是《春秋》,简短得如同一条条微信,水平高的人看得津津有味,水平低的人就会纳闷:“写的都是些啥?怎么没故事呢?”你要故事?行,于是有了“大跟帖”《左氏春秋传》,写得天花乱坠,不厌其烦,故事一串接一串,小说似的,看得关羽夜不释手。你以为关公秉烛夜读《春秋》是因为要备考吗?其实他读的不是《春秋》,而是关于《春秋》的“跟帖”《左传》,他看那些“点赞”和补充看得津津有味,上瘾了,换现在,关将军也是个“刷屏”达人,当然,这是有文化高度的“刷屏”。

接下来我们进入主题,关于三国。三国史恐怕是我们国人最熟悉的历史,这要感谢《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怎么来的呢?其直接的源头就是名列二十四史的《三国志》。

不过,如果你打开《三国志》这个“帖子”,可能要失望了,《三国演义》里很多有趣的故事,在这里压根找不到。《三国志》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略传神,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历史嘛,也是故事,把故事给砍了,谁有兴趣看?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算是三国史的见证者,他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同事,亲眼见到蜀国是如何灭亡的,而且他父亲还参加过街亭之战,因为失职,马谡被斩,陈寿老爸被剃头。因此,陈寿记录的三国史应该是可靠的,他本人也被誉为“良史”,也就是史学界的“大咖”。

《三国志》记录得很简略,这在当时是没问题的,因为还有其他一些史书作为参照,有些史料在《三国志》里看不到,或者语焉不详,不要紧,你可以看“链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三国志》有关的一些“链接”过跟三国史相关联的一些其他著作也在渐渐失传。陈寿死后一百三十多年,是南北朝时期,有个三国史的粉丝,名叫裴松之,特有责任感,他对南朝宋的皇帝说:我们得赶紧把关于《三国志》的那些“点赞”和“跟帖”给搜集起来,免得子孙看到的是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史。宋文帝说:行,我拨款,给人给场地,你尽管去做。

于是,《三国志》的“跟帖点赞搜集小组”成立,组长自然是裴松之,他们的工作就像蜜蜂一样,搜罗材料,然后一条条粘贴到《三国志》的后面,保存史料,裴组长也是以蜜蜂比喻自己的工作:“蜜蜂以兼采为味”。

特点

三国史因“跟帖”而生动起来

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记录,因为记录者的差别,会有很大的差别,换个角度去看,可能会有想象不到的趣味,因为记录者多了,角度多了,材料也就多了,故事自然就多了。

《三国志》记载的“官渡之战”,当然也是生动详实,惊心动魄的,其中老曹如何亲自充当敢死队队长,冒着危险前往乌巢烧粮仓,陈寿的“帖子”里记录得毫不含糊。不过,在主文的下面,还粘着一条“跟帖”,这条跟帖透露了一个八卦:当初老曹有个哥们叫许攸,本来是袁绍的员工,因为和老板闹翻了,半夜三更跳槽去投奔曹操,老曹鞋子都没穿就出来迎接。老许要考验老曹的诚心,就问老曹还有多少粮食,老曹不老实,先说能支撑一年,接着说还能支撑半年,最后说只能支撑一个月。还是许同学戳破老底:“粮谷已尽。”这条八卦“跟帖”是谁发的?是东吴人发的,叫“曹瞒传”。裴松之赶紧将它贴到曹操传记的下面。

公元219年,曹操在汉中与刘备争战不利,于是撤军,《三国志》的记载很简单:“夏五月,引军还长安。”然而,下面浮出一则帖子,神秘兮兮地说:你们知道老曹撤军的意图是怎么促发的吗?那是某天用餐的时候,老曹拿着个鸡肋反复念叨“鸡肋、鸡肋……”主簿杨修智商高,就说赶紧撤军吧,曹丞相说鸡肋,就是说汉中这地方可要可不要,如同鸡肋一般,“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这条“跟帖”是西晋时期的司马彪发上来的,“跟帖”的题目叫“九州春秋”。司马彪是司马懿的侄孙,是西晋皇室朋友圈子里的人,消息应该不会离谱。

这两件趣事,在陈寿的《三国志》里根本就没有记载,想一想真是冒冷汗,如果没有裴松之那不厌其烦的如蜜蜂采蜜般的整理工作,《三国演义》得缺了多少生动曲折的情节啊!在这里,我们要给裴松之老师“点赞”。

再说赵子龙,谁不知道子龙大哥的威名啊,一身是胆,威慑敌军。然而,如果只看陈寿的《三国志》,赵云大哥的一生恐怕就黯淡无光了。陈寿笔下的《赵云传》,分明就是一份简历,一份履历表,既没有水分也没有养分,似乎什么业绩也没有,仅仅给了一个评语:“强挚壮猛”。感谢裴松之吧,他找到了子龙帅哥的

图1/3
新版《三国演义》中赵云剧照
图2/3
裴松之资料图片
图3/3
官渡之战资料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