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非耸人听闻 地球或以7种恐怖方式毁灭

 小红SR 2016-04-02

2016-04-01 14:42 牛华网 尤静 我要评论

字号:T|T

导语:地球之所以能孕育生命,是因为它在孕育生命所需的各项因素间取得了微妙平衡。大气层、离太阳近等无数美丽的巧合,才使得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繁衍。然而好事总有尽头,总有一天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也许数十亿年后,地球上不会有任何生命存活。又或许明天,地球就会毁灭。

那么假如地球真的毁灭,会以怎样的形式呢?

1)地核完全冷却

地球被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包围,这大气区域又被称为磁层。

地球自转产生磁层,准确地说磁层由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地核金属物质在磁场中做涡旋运动时,通过感应方式产生,类似发电机效应。

磁层不仅能时太阳发射出来的高能粒子发生偏移,还能改变高能粒子的尺寸和形状。

如果地核冷却,磁层就会消失,地球将无法阻挡太阳风的攻击,太阳粒子慢慢地将大气层破坏殆尽。

火星曾经也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大气层包围,但在几十亿年前遭遇同样的命运,才变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毫无生气的模样。

2)太阳死亡和爆炸

太阳,以及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是地球生命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

但太阳也是恒星,是恒星就会死亡。

太阳现在正值“壮年”,它有规律地将大气中的氢气转化成氦气。

但这种情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数十亿年后太阳大气中的氢气被用外,氦气就会被引爆。

引爆氦气将引发大规模化学反应,太阳大气层被向四周推进,并且很有可能产生强大吸力将地球吸向太阳。

地球上的所有一切将被焚烧殆尽和蒸发。

又或者,太阳大气层扩张会将地球推离现在的轨道,而地球的结局还是只有死路一条。

3)与星际行星相撞

宇宙中从不缺星际行星,因为行星常常会被“踢出”自己的恒星系。

最新研究显示,银河系中星际行星的数量远远超过恒星。

只要其中人一颗星际行星漂浮到太阳系,都有可能将地球推出现有轨道,甚至是踢出太阳系。

更有甚者,这星际行星会直接装上地球,毁灭地球。

而这并非没有先例。约45亿年前,一颗小行星撞上了另一颗大行星,这才诞生了地球和月球。

4)小行星撞上地球

这是好莱坞最喜欢的末日故事。

虽说只有相当数量的小行星才能撞飞地球,但太空岩石的杀伤力实在太大,例如曾经毁灭了恐龙。

这并非没有可能,因为地球在形成数亿年后,就曾有过被数百颗小行星撞击的经历。

那后果实在太严重,例如整整一年海洋的水都是煮沸的。

当时海洋中只有单细胞生物,但也只有最耐热的生物存活了下来。

现今地球上的多数生物都承受不了那样的高温,因为如果地球遭遇那样程度撞击的话,空气温度会持续数周在480摄氏度以上。

5)被星际黑洞吸走

除了小行星撞地球,黑洞也是颇受好莱坞欢迎的地球末日方式。

黑洞之所以受好莱坞追捧,不仅因为其神秘,还因为其可怕,这点光看名字就知道了。

关于黑洞我们了解的太少,只知道它的能量巨大无比,就连光都无法逃脱。

而科学家们相信,反冲黑洞正在太空中漫游,它们要穿过太阳系是轻而易举。

既然连光都无法逃脱黑洞的话,那更别说地球了。如果地球被黑洞吸走,无非有两个结局。

一是在黑洞边缘,原子被拉长直至完全分离。二是进入宇宙尽头或另一个宇宙。

就算反冲黑洞没有吸走地球,其巨大能量也会在地球上引发地震等灾难,或是将地球推出太阳系,或是将地球推向太阳,总之就是死路一条。

6)被伽马射线爆发摧毁

伽马射线简称GRBs,是宇宙中最强大、难解的自然现象之一。

伽马射线多产生于大质量恒星死亡崩塌之时,一次较短伽玛射线爆发释放的能量,可能超出太阳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释放的能量。

这能量具有摧毁臭氧层的巨大潜能,然后紫外线会淹没整个地球,导致全球疾速变冷。

事实上,有科学家指认伽马射线爆发正是4.4亿年前地球大灭绝的罪魁祸首。

不过据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项目副主任大卫·汤普森,曾告诉《国家地理》杂志,说伽马射线不是大问题。

他说,伽马射线爆发的可能性就像他在马里兰州家中的衣柜里发现北极熊那么小。

7)宇宙因“大撕裂”变成碎片

这毁灭的不仅仅是地球,而是整个宇宙。

所谓的宇宙“大撕裂”理论指的是,某种宇宙创生之初的神秘暗能量,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将

宇宙“撕开”。

继续这样下去的话,220亿年后,使原子聚集在一起的力量就会失效,宇宙中所有物质都会溶化为放射物。

就算宇宙“大撕裂”理论是无稽之谈,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某场全球性灾难使人类灭绝。

也许某些微生物将能存活下来。

但如果最终地球上的一切都会毁灭,那就只能祈祷宇宙中有其他智慧生物存在,并在恰当时向地球施以援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