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著连载】《天主教会史》教皇国的诞生(上)

 收编天下好文章 2016-04-03
专著连载
本书主要的内容是向您报导两千年来天主教的历史。一部教会历史,可以说是整个天主子民,包括历届教宗、各地的主教、神父、修士、修女及全世界各地的天主教信友,两千年来信仰生活的纪实。


教皇国概述


今天的天主教,从中古时代的前期,也就是蛮族入侵后的西欧,艰苦成长的漫漫旅途。更希望今天的教会以及教内同胞,一面回首来时路,一面反思此时此刻,而瞻望未来,对自己的教友生活,或修道奉献的生活,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迈向天国的旅途上,能更信赖天主,向天主作更完全的投诚,也更爱我们的教会,为教会作更多的服务。下面,我们就说说“教皇国”和“加洛林王朝”的出现。


在西元八世纪的中叶,久已混乱的西方政局,先后出现了两股安抚的力量,那就是“加洛林王朝”和“教皇国”。他们的出现,是彼此互助合作的结果,由于这种合作,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观念,就是所谓的“基督教共和国”的观念。在第五世纪,我们看到了罗马帝国的崩溃,以及文化的衰落,第六世纪,虽然有查士丁尼卷土重来,但是,地中海世界的一统,也就是罗马文化的基地,终于因为势力的兴起和扩张,而分裂成东西。与东方隔离后的西方,在闭锁的情况下,逐渐开发了一个新境界,领导这新境界的是法兰克人和基督教的领袖份子。这一部分的主题,就以“教皇国”的形成、“加洛林王朝”的兴起,做个简略的说明。


罗马帝国崩溃后,旧的政治观念,已经失去了效用,而日尔曼人“强力占据”的传统,似乎又不能适用于太平之时,因此建立新政治观念也就成了是必须的,因为当时接受教育的都是教士们或隐修院的修士们,他们的政治观念,自然是以基督教思想为基础了。也就是经过圣奥斯定在《天主之城》这本书,所构成的政治思想,他们不只是希望政教二者能通力合作,甚至更希望建立一个,以教会为主的“神权乌托邦”,同时,罗马的政治制虽然是已经崩溃了,但是,罗马帝国的阴魂未散,还不断的迷缠着人们的心灵里,基督教和罗马帝国合而为一,正是这个“神权乌托邦”的实现,因此呢,想要建立一个“基督教共和国”,就成了这时代知识份子们普遍的愿望。使“基督教共和国”实现的是查理曼。公元八百年,教宗为他加冕的典礼,正是象征这个时代的开始。


梅罗文加王朝


要谈“教皇国”的形成与“加洛林王朝”之间相互关系,我们就得先来谈谈“加洛林王朝”的前身,“梅罗文加王朝”的没落。公元481年,法兰克一个部落的国王克洛维创立了“梅罗文加王朝”,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发展,在511年,克洛维去逝时,留下个强大王国,他生前也已皈依了天主教,因此,法兰克王国一向有“教会的长女”的称号。克洛维国王死后,由他的四个儿子分别治理疆土,并且,继续扩张疆土。克洛维的四个儿子中,在世活得最长的是克洛达。他又统一了法兰克全国,但561年,克洛达死后,国土又由他的四个儿子来分别承继,整个儿的“梅罗文加王朝”,就在这种分合的循环状态下,产生周期性的内战。公元561年以后,“梅罗文加王朝”的历史,实在没有详述的必要,内战、阴谋、颠覆、暗杀是夺取政权的捷径,而且,这班国王大都是专治暴君,直到查理曼的祖先丕平担任宫廷执政时,法兰克王国,才慢慢走上法治之途。


从克洛维开始,“梅罗文加王朝”和教会之间一直维持着密切的关系,双方都利用对方来增进自己的利益。教区的主教和修道院的院长是国王最得力的助手,由于国王的慷慨,主教成为大地主,而修道院的财富也不断的增加,罗马帝国时代教会所享的特权,不但没有取消,反而逐渐的扩展,教会享有司法独立权,教士若犯了法,也唯有教会才有权力处理,教会有它自己的法律和法庭,与国家所设的法律和法庭分庭抗礼。此外,教会为了保护自己土地的完整,免于受横行霸道的军人干扰,教会又从国王那儿获得豁免的特权,任何地方官吏不得进入教会的土地。因此,教会的土地,成了特别行政区,俨然有如国中之国,这对以后封建制度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还有很多事件,由于法兰克国王不能预见它们的重要性,也渐渐的落入教会的手中。举个例子说吧!日尔曼人并没有所谓“控制遗嘱”的规定,不动产的继承和分配,一向都依照惯例来规定,而教会呢,就对遗嘱十分的重视,因为教会的财富大多数是由这种遗产的捐赠而来。为此之故,“梅罗文加王朝”与教会之间,逐渐发展出一种妥协的方式,所有不动产的转移,应该依照日尔曼的习惯法,但是,也可以借遗嘱而转让,而教会呢,则享有控制遗嘱的权力,婚姻和子女的合法与否,也逐渐为教会的权限,由教会法庭来处理。此外照顾贫病、寡妇、孤儿等慈善事业也由教会经营,总之,过去罗马所负责的许多社会工作,如今都成为教会的责任了。

“梅罗文加王朝”对教会虽然一直是恩惠有加,但是,对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的任命却加以控制和干涉,惟独国王所同意的人选,才能被选。此外教务会议,也受到的牵制,惟有国王所召集的教务会议才算是合法的,会议的议决事项,也须经过国王的批准才可以生效。如此一来,法兰克的教会在人事与立法两方面全受到了控制。这种政权干涉教权的情况,自然产生严重的后果。教会成了王朝的一部份,主教也和其他的官员无所差别。“梅罗文加王朝”逐渐衰退,虽然因素很复杂,而其中一项就是教会领导人物素质的降低。


从“梅罗文加王朝”不断的内战中,出现了一些强大而具有影响力的大家族。公元613年,推翻皇后卜隆希尔的,就是梅次城的主教阿奴弗和兰顿·丕平所领导的,由贵族们所组成的联合阵线。从此以后,法兰克王国的政权落入贵族和“宫庭执政”的手中。所谓“宫庭执政”在起初,不过只是替国王经管宫庭和地产的家臣或管家,由于政治的紊乱,他们又控制着国王的经济,管家就逐渐成了“宫庭执政”,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公元687年,兰顿·丕平的孙子海利斯多·丕平击败了其他的“宫庭执政”,成为全法兰克王国的实权统治者。公元714年,海利斯多·丕平死后,“宫庭执政”之位就由他的私生子“铁锤查理”所继承,而这时的国王只不过个傀儡,朝廷大权在“铁锤查理”手中。从伦巴人入侵义大利半岛以来,拜占庭方面已是鞭长莫及,对教宗和义大利人民已没有能力加以保护了。法兰克是义大利北方的新兴国家,教宗和义大利人民,都寄以殷切的希望,查理和伦巴人之间盟约粉碎了他们的希望。好在,这个政策只是暂时性的,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影响,因为到了他的儿子丕平的时代,法兰克王国和教宗之间缔结了新的盟约,一致对付伦巴人,终于使伦巴人的王国消灭了。


查理为了能有更多的土地来雇用战士,他没收了高卢教会的土地产权,因而引起了教士们的反感,为了对付势力,又不得不广展军力,在军费上的庞大开支已非法兰克所能负担,也只有以土地来补偿日益增加的开支。土地的占有和军事上的服役,从此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使得欧洲的政治更进一步的走上了封建制度。公元741年,“铁锤查理”去逝,其子“矮子丕平”是一位精明恭勤的统治者,在和教会的关系方面,他一反乃父的作风,首先,他让教会保持土地的所有权,虽然骑兵仍然享有土地,这一点,使得日后的教会卷入封建制度,主教成了封建领主。其次呢,他和当代著名的主教鲍尼法斯通力合作,推行教会的革新,以及在东方的传教工作。“矮子丕平”使得教会成为一个协助推展政治势力有力的工具。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和教宗结盟,共同一致对付伦巴人,“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和“教皇国”的形成,就是基于两者之间这样的关系。


丕平取代“梅罗文加王朝”,历史年鉴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公元749年,伏姆斯的主教蒲卡特偕同派驻宫廷的神父傅拉特,受命咨询教宗匝加利亚:“法兰克王有名无实,这事是否合理?”教宗匝加利亚回复说:“有实权者,也应有国王的名号,比起有名无实的更为合理,并且为了避免国家正常秩序遭到扰乱,用我宗座的特权,立丕平为王。”在获得教宗的答复之后,丕平立即取代梅罗文加国王的契贝利克三世,自立为法兰克王,“加洛林王朝”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本历史年鉴,还有以下这段记载:


公元750年,按照法兰克人的惯列,丕平被选为国王,由已故的鲍尼法斯总主教傅油祝圣,在苏阿桑城被法兰克人拥立为王,声称国王的契贝利克三世削发入了隐修院。这件事情,在以后的政教关系上,有者极为重要的影响,虽然法兰克的历史书,一再的强调丕平是由法兰克人的推选、拥立等字句,但是,实际上丕平替代“梅罗文加王朝”,是出于罗马教宗的一句话而定,受到教宗的敕封。在以后,冲突时,罗马教宗往往就会宣称辞,废立帝王的权柄所依据的,就是公元749年丕平的篡位,替代“梅罗文加王朝”,以及公元800年查理曼加冕为罗马皇帝这两件事。


从此以后,“加洛林王朝”和罗马的教会,缔结了不解之缘,教宗既声明丕平的篡位是合法的,而且,还以宗教的礼仪,予以祝圣、神圣化。下面要讲的,当然就是丕平如何协助教宗来“合法化”,他在义大利的政治地位了。

教宗权利的演变

在说明“教皇国”的建立以前,必须简略的说明一下,罗马教宗各种权力的演变,尤其是政治权力。教会创立的初期,各个教区,除了直接隶属于创立该教会的宗徒控制管理外,彼此之间并没有从属关系,更没有所谓最高中央组织的存在。为了信仰和教义的统一,以及教会纲纪的维持,一个更高权威的成立,也就迫不及待了。第三世纪的时候,罗马省内各主教集会以解决共同的问题。这种集会后来逐渐成了惯例,第四世纪末省会主教,因为主持这项集会,也就逐渐被视为全省主教之首,称为省会主教或总主教,同时,罗马是帝国的京都,罗马城的主教,自然是众望所归的领袖,再加上公元第四、第五世纪的政治背景,罗马主教,也就被公认为整个教会的统治者,相当于罗马的皇帝,那就是我们所称的“教皇”或“教宗”。在“教皇国”形成的背景因素中,首先谈到的是教会的组织形成的经过,罗马的主教到了第四、第五世纪,所面对的政治现况,而逐渐有了“教皇”或“教宗”的称呼,下面从这里继续。


从教宗到神父的职权,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制度,称为“圣统制”。“圣统制”的演变,随着时代的需要,由隐晦而明显,由简单而复杂,由散漫而严谨,并非一成不变,而且,受到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响相当的深远,教会的整个组织,实在可以说是罗马帝国组织的翻版。


罗马教宗逐渐被公认为天主教的最高领袖,那就是说,他拥有“首席权”。罗马教宗的“首席权”可以从神学和历史两方面来解释和说明。在神学上,“首席权”的根据是圣经上,耶稣对西满伯多禄说的那句名言:“你是磐石,在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阴间的门,不能战胜他,我要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释放。”“磐石”的希腊文发音就是“伯多禄”。西满这位宗徒,也就从此改名为“伯多禄”,受耶稣亲自指定为宗徒之长,领导耶稣所创立的教会,伯多禄既然身为罗马的主教,他的继承人,当然也就成了教会的最高领袖,天主教承认罗马教宗的“首席权”,当然也就成了教会的最高领袖,天主教承认罗马教宗的“首席权”,它的神学根据,就是玛窦福音16章的17到19节的这一段话。


从历史的演变来说,罗马教宗“首席权”的确认,就不是这么的简单和清楚了。罗马主教演变为教宗、教会的最高领袖,这是逐渐发展的,当然也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另外呢,“首席权”和过去历上的“首席权”有着蛮大的距离。在中古时代教宗“首席权”,不仅是指信仰和道德上的“训诲权”,尤其指的是教会的行政上的“统治权”,而且,还包括有俗务上的“政治权”。“训诲权”、“统治权”、“政治权”这三种权力的演变,无论是在时间上或地域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教宗“首席权”中表现得最早的是“训诲权”,而且是最普遍的被接受。要说明这一点,最好的例子是异端问题的处理。在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像亚略派、聂斯托里派、一性论等,也都发生在东方。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帝国的京都,亚历山大里亚大城是教会的学术中心,耶路撒冷、安提约基亚是初期教会的发源地,这四座初期教会的重镇,在教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或因环境的重要,或因出自宗徒自己所亲自创立,因而他们的主教,被尊称为“宗主教”,带有一方之宗的色彩,都是位高望重,为信友们所景仰。但是,每一次异端发生之后,争论的双方最后都转向罗马,要求罗马的主教出面解决,凡是与罗马保持着共融的,就是“正统”或“正宗”的标记,凡是拒绝罗马的仲裁或决议的,立刻就停止这种共融,或则称它是“开除教籍”,这些派别的就被宣告是异端。我们就以公元451年的“迦尔西敦会议”为例子,来说明教宗的“训诲权”。先是呢,倡导“一性论”的欧底该斯,他是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依恃皇帝的权威,控制在厄弗所所召开的会议,压迫反对派,罗马教宗圣利奥一世,一面斥责这个会议,形容它是“盗寇会议”,一面另外派遣代表召开“迦尔西敦会议”,当大会宣读教宗的亲笔信函后,参与会议的主教们一致宣称说:“这是教会的信仰,这也是宗徒所宣讲的信仰,正宗派也有与此相同的信仰,坚持不同看法的,应该受征罚,借教宗利奥的口,伯多禄已经向我们说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