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梁启超饮冰室:视善本为古董的藏书观(下)

 真友书屋 2016-04-03

抱歉,我又忘了我要谈的话题是梁启超的藏书。其实我在天津居住过好几年,在梁启超故居附近也路经过很多回,因为那个时候这处故居没有铭牌,我并不知道这里就是饮冰室所在地,然而待我回到了北京,又想来寻访天津的藏书楼,于是只好回到天津故地重游。这处故居从资料上说,有两个门牌号,一是天津河北区民主路44号,另一个则是在河北路46号,因为他的院落临着两条街,于是分属于两条街道。我开车来到了梁启超故居旁边,把车停好后走到了正门旁。

 


饮冰室内景

 

梁启超饮冰室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4号和46号。以前的河北区给我的印象是房屋盖得较为杂乱,当然,我指的是后来加盖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小屋,这里虽然也是一片租借地,但是比河平区的五大道要保护得差许多。而今前来,跟我十年前的印象变化很大,很多街道整修得我已认不出来了,我只能凭着模糊的印象把车开车民族路。一眼望去,这一带已经恢复了当年小洋楼的格局,我所谓的恢复,只是因为拆掉了许多私搭乱盖,而将原有的小楼突显了出来。这跟我当年的印象差距很大,于是我把车停在路边,沿着民族路边看边寻找,在一条路的拐角之处看到了我要寻找的饮冰室。

 


书斋介绍牌

 

我没有急于进到院内,而是站在路边静静地观看梁启超故居。这处故居体量之大超乎我的想象,其院落占地有五、六亩大小,院的后方并列着两幢洋楼,每幢的面积看上去都有一千平米左右,如此看来,梁启超当年也算是很有钱的人,但在他的藏书中却鲜有善本珍籍,基本上都是实用的书,看来,是否要藏好书跟有没有钱不是必然的挂勾。虽然我知道他的藏书观,但心中的惋惜之情还是抑制不住地往上冒。



这个塑像制作得很逼真

 

梁启超故居大门口的右侧墙上,嵌着“梁启超纪念馆”的铭牌,而左侧则是文保牌,黑色的大门紧闭着,入口处改在了侧旁,门票十元。这张门票有些特别,票价处是一个空白,而在门票的背面却钤盖了“拾元”二字,我觉得这是个绿色环保的好办法,如果想涨价时,用不着将原有的门票作废,直接在后面盖上新价格就可接着使用。

 


书架

 

从外观看,两幢楼的模样不完全相同,梁宅的住处上浮有红色的屋顶,其中把角的阁楼是三层;而其侧旁的藏书楼则是规规矩矩的正方形,楼顶上有护栏,是个完整的平台。在自己的院落内,除住房外,单独盖一个这么大体量的藏书楼,真让我羡煞。在两楼之间的前方立着梁启超的铜雕像,他身穿长袍,面部的形象做沉思状。

 

进门处首先是旧居,而我感兴趣的是藏书楼,于是从旧居门口一过而不入,先奔饮冰室,走到近前才发觉,藏书楼下面还有半地下的地下室,入门处挂着“饮冰室”的匾额。院内没有游客,也看不到管理人员,我试着推推门,竟然把门推开了。走入室内,看到了侧墙上摆着的介绍牌,上面写着“饮冰室书斋”,底下用小字做着如下的注释:“饮冰室”书斋建于1924年,建筑面积约949平方米,是梁启超晚年著书立说的地方,流传后世的《饮冰室合集》反映出清末为救国奔走的志士们焦灼而力求自致冷静的心态。“饮冰”一词见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梁启超自谓“内热”,以“饮冰”自解。

 


居住楼

 

一楼左手是书房,门口的介绍牌说,梁启超晚上在这间书房里完成了《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他的这两部著作是我多年来常看常新的案头书,原来竟出自这间书房。我对这间书记顿时有了亲切感。上面还说,梁启超一生共给后人留下了1400万文字,这个数字之大令人吃惊,他仅活了五十多岁年纪,竟然能写出这么多字。室内靠窗摆着宽大的书桌,书桌的形制是英国式的办公台,然而却是用红木制造的。书桌后有着梁启超的塑像,他一手执笔一手托腮,做写作沉思状。一楼的另几个房间是“回”形的建筑,沿墙除窗户外,都立着顶天立地的大书橱,有些里面放着书,今日的陈列品基本都是线装影印本。上到二楼,迎面看到“思无邪”书法镜框,落款儿是梁启超,但跟他的特有书风不太相似。二楼也应当是他的书房,但却没有看到相应的书架。

 


故居的匾额

 

从饮冰室出来又进梁启超的故居,这里面仍有几间书房,介绍牌上写着:“梁启超自1915年举家迁居天津后,此房间便作为书房,直到1924年西侧新楼落成。”书房内仍有梁启超的历史塑像,旁边还站着一个人,介绍牌上没有说明此人的身份。侧墙上的对联一望即知出自梁启超之手,墙上还挂着几幅油画,其中一幅是光绪皇帝坐在后面,而梁启超站立一旁侃侃而谈的景象,但光绪皇帝面前的那张书桌看上去有些简陋,似乎跟皇帝身份相去甚远,而旁边的另一个房间则写着是梁启超夫人的书房。

 

我在书楼和故居内参观了一番回到院里,又将院里的情形细细地看过,但心中仍然感叹他没有藏些珍本、善本书,虽我这是古董家的玩法,其实对于做学问也是很重要。但转念一想,梁启超做出了那么多的学问,写出了那么多的专著,不同样也不藏善本书吗。如此想来,藏不藏善本跟做不做学问,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只是因为自己爱书,又喜爱善本,就会让自己变得敝帚自珍。如此想来,爱书就爱书吧,不必非要跟学问扯在一起,这是我今天来参观饮冰室的一大收获。

 


故居客厅

 

梁启超在这两栋楼里住了十年,1929年他因病去世了,去世之前有很多种说法,主要是指责协和医院给他动错了手术,为这件事,有人写文章替梁启超打抱不平,但梁启超这个人很大度,还专门写文章替协和医院辩护,他说自己相信科学。他去世之后,梁家人的生活来源有了问题,梁启超的夫人王桂荃将所住的楼卖给了天津富商郝莲舫,梁家人则全部搬进了藏书楼,也就是饮冰室内。本是一个院落,现在分属两家,可能觉得都不方便,于是在这两楼之间砌起了一堵墙,两家也分从两个门出入。1949年之后,梁启超所盖的这两幢楼全部成了公产,最先住在这里的是军队家属,后来又陆续搬进来很多户人家。近些年,政府为了建起梁启超纪念馆,将里面的住户全部迁出,竟然从这个院内搬出了91户人家,这些人家不止住在这两幢楼里面,也在院子里私搭乱盖了许多房屋,在整修的时候,院中的隔墙也一并拆除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使得当年的梁启超故居分属了两条街道。

 


居室楼上情形

 

梁启超对中国的藏书业也做出了挺多贡献,我的这个说法并不是一句大话、空话,梁启超除了自己藏书,也对公共图书馆很是用心,他曾提出要设立“中国的图书馆学”,他想用西方的图书管理方式来改造中国的传统藏书分类法,可惜在他没有搞成的时候就去世了。梁启超曾在1922年建立起“松坡图书馆”,他自任此馆馆长;1925年成立了“中国图书馆协会”,他任此会的董事部部长;之后又担任了京师图书馆馆长及北京图书馆馆长,在近代图书馆史上,我不知道还有谁当过这么多图书馆馆长。

 


油画

 

梁启超去世后,饮冰室的藏书由其家人跟北京图书馆协商,将所有藏书放在此馆做永久寄存,梁启超的这些书可以供人使用、阅览,但梁的家属有着借阅的优先权。这些寄存之书总计达41819册,另外还有几千种碑帖和梁启超的手稿,19316月北图文津街馆开馆之时,专门在里面建有梁启超纪念室,这间纪念室今日做何用?我还没有去了解过,近来正赶上此馆搬迁,待搬迁完结后,我要想办法能将这间纪念室拍照下来。

 

其实我骨子里还是喜欢梁启超是个爱书之人,我翻看他的藏书目,发现很多书并不是他的研究专题,当然,这么说有点吹毛求疵,但也有人跟我的观点相类似,认为梁启超的学问的确出自他藏的那些古旧书。梁启超去世后,当时有个叫夏敬观的名士给他写了幅挽联,挽联是这样写的:“赋命历艰危,才性不为平世士。阖棺论成败,功名唯在旧书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