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封寒紫 各位书友早上好,礼拜四的早晨,我们来继续共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建议今天早读读完第七章。
这本书为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所著,一个走到人生边上的人,对待生死的认知,必然比我们深刻。
我们大多人都不愿谈及生死的话题,因为过于沉重。今日早读的标题源自拉马丁《诗之冥想》中的一节,其意为:我们的一生都是那首未知之歌的前奏曲,死亡是歌中第一个庄严的音符。
昨天的早读我们讨论了关于“命”与“天命”的话题,西方人只说性格即命运或性格决定命运,中国人说生死有命。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杨绛先生关于人生的感悟,也许是关于生死有命的理解和感悟。
杨绛先生认为,坚信“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的聪明朋友们,他们所谓“什么都没有了”,无非断言人死之后,灵魂也没有了。至于人生的价值,他们倒并未否定。不是说,“留下些声名”吗?这就是说,能留下的是身后之名。但名与实是不相符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战争中奉献生命的“无名英雄”更受世人的崇敬与爱戴。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上,正中不是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吗?人世间得到功勋的人,都依赖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为他们做出贡献。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毫无价值吗?从个人的角度看,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从人类社会集体的角度看,他们的功绩是历代累积的经验和智慧。人类的文明是社会集体共同造成的。况且身后之名,又有什么价值呢?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头来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尸体,人生一世,还说得到什么价值呢?
今日早读,在谈及生死的话题上,我想再给各位书友推荐一本杨绛先生的书《我们仨》,这是一本能让你看完饱含泪水的书,书中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每跳一跳,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这本书里,杨绛回顾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心痛。她的心里怎能不痛呢?女儿这么一个“强父母,胜祖宗”的“可造之才”却只能“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自从失去阿瑗,我内脏受伤,四肢乏力……(钟书)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
一年后,她的爱人钱钟书也终于强睁着眼在说完“绛,好好里(即’好好过’)”后,离她而去了。一家三个人也只剩下她一个了,她说她愿意变成高山上的一块石头,守望着丈夫和女儿离去的背影。“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客栈总是不能久留的,总是要离开的,留下的也只有思念,可一个八九十岁老人的思念更让人触痛,然而相聚只有在梦里或者那条与生路相反的路上。
而在回望生的来路时,杨绛先生说,“但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她说他们的生命没有虚度不是说他们一生做了多少贡献,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一起。
下周我们共读的书目《苏菲的世界》是本跟哲学有关的书,其中也涉及到生死观话题,我们明白从古代到现在,我们人类在各个阶段和时期对自身及万物的理解和认识,追寻生命的意义,考虑生死的价值,我们从哪里来,又会向什么方向发展而去。大家可以提前买好书,下周时一起有书共读。
今天的早读就到这里了,思考完关于生死的沉重话题后,愿你开始一个轻松的一天。记得打卡签到哦,我们晚读再见。 |
|
来自: 昵称3217308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