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寫意宋莊·2016】||葉植盛——畫妙詩半吟

 涤砚堂 2016-04-03


葉植盛


葉植盛 號樸廬,祖籍廣東陽江,生於廣東電白,成長於電白馬踏、湛江。1989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師從賴少其、關山月、黎雄才、王肇民諸先生。歷任地方美術家協會主席、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詩社副社長、政協委員。 為中國國家畫院範揚工作室畫家、宣和畫會副會長、宋莊書法院副院長、《書畫中國》主編、《丹青》雜誌編委。


---------------------


寫意宋莊·名家書畫邀請展

北京宋莊·2016


主辦:書畫印雜誌 康文藝術館 九流文化

策劃:康文 魏徵

出品:康文藝術館

地點:宋莊晚晴亞美藝博院

時間:2016.1.2——2016.1.5


---------------------


(欢迎转载·转载请标明转自公眾號“中国书画印”)

ID:shuhuayin791

欢迎关注!



畫妙詩半吟

——論葉植盛的畫與詩

/洪三泰


我觀畫家葉植盛的畫作,是從讀他的舊體詩開始的。四年前,葉植盛送給我他在中華詩詞出版社出版的詩集《樸廬詩稿》。吟讀之後,不禁案:畫家葉植盛首先是一位詩人。他的詩閒雅守樸,澄心清神,寄意虛靜,田園風味獨特。如《鄉村即景》:“溪柳坡蕉一路迎,/蜂狂蝶醉鬧紛紛。/閑牛細啃堤邊草,/三月秧苗已返 青。”由動到靜。迎、醉為動,細啃、返青為靜。一幅鬧春圖在動與靜的用墨中形成。早春和早耕,一個“寒”字和一個“冷”字,都隱含著農人的勤勞:“牛怯冬寒蹄尚懶,田疇一片叱聲催”,“啼雞未冷三更舌,踏凍催牛下土巴”。紀遊詩,想像奇異,天、地、人巧連一線。隱含著神秘的宇宙意識。“境曠憑遊目,林幽好養心”(《遊電白水東西湖》),道出“遊目”和“養心”的馳騁與歸縮;訪番禺蓮花山,玉皇、瓊宇的玄妙具象,引出“踏仙蹤”的虛空意境。這些都在傳遞著浩瀚的宇宙意識。“遊目”於無限的天際,最終還是回到原點:心靈。詩人想像出的“踏仙蹤”,竟留出了虛無的空間。這是詩的空靈。植盛的詩,在空靈意境的創造上,可謂別出心裁。


我 曾採訪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當我問他何為詩人時,他回答說:“詩,起源於人與天的靈通,發展成人與靈魂的契合。繁體的‘靈’字,那三個口,是祭天的器皿。通過祭天與天溝通,人間向天祈求,就是與天與自然界溝通,產生了靈通,也就產生了詩。詩人是溝通天與地的人。”這是詩人最初的宇宙意識。畫家、詩人對萬物一視同仁。王船山說:“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這是中國藝術的高境界。不少唐詩宋畫植根於中國心靈的宇宙意識。畫家與詩人“遊心之所在”就是創 造靈境和意象。


葉植盛的畫與詩的意境創造兩相比美。在宇宙意識的驅使下,他的詩與畫,有同一性的審美意境和審美意象。《林泉夜琴圖》,高松之上是險峰。險峰之上是遠天。松根之下是流泉,流泉之下是大地。人居其中,撫琴高歌,韻入天地人心。這就是植盛心儀已久的通天之路。為接通這條通天之路,在造型的山、松、泉三部分,用筆墨十分講求粗細、快慢、頓挫、轉折、方圓等方面的照應。濃而樸拙精彩,淡而靈動透亮,仿佛有月色的笑容。


葉植盛把自己的居所命名為樸廬,應合了他詩畫創作的壯闊幽深的宇宙意識。中國人的宇宙概念與廬舍有關,“宇”即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往來。中國古代農人的農舍就是他的世界,他從屋宇得到空間觀念,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擊壤歌),由宇中出入而得到時間觀念。時空的節奏與方位是緊密地聯繫著的。植盛關於農事的一系列詩畫作品,體現了時空交錯的奇妙。大白菜、胡蘿蔔和油燈、書卷的組合,似無更多的聯繫,但細觀之,卻發現其寓意相當深刻。從清淡蔬菜,到油燈書卷,傳遞著時間空間交錯中主人的處境和心靈的韻律。畫面留給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形成朦朧的多層面的審美效果。人們難道不能品味到詩人畫家對社會人生的憂思和對人生價值取向的哲學思考?植盛的詩句雲:“日吐村前嶺,人耕水底天”、“雲靜天青雙鷺起,柳深沙白一舟橫”,寫出了宇宙、人間的繽紛多彩和彼此間的密切聯繫。兩句詩本身就是一幅鮮麗的的國畫。“獨釣寒江雪.”是柳宗元《江雪》中的一句詩。全詩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葉植盛就其詩意,通過草、樹、岸,水、雪、雲等的巧妙安排,雲淡天高、水遠岸長,襯托出孤舟蓑笠翁身處孤寂的情景。畫家把人融合於大宇宙中,人雖然渺小,卻是大宇宙中最活躍的音符,傳達出生命頑強堅毅的資訊。雪潔、水白、雲白的無限空靈,觀之令人顫慄。野趣系列作品,寫意和工筆結合,一物,一草,一葉,一花,一蟲,各具形態,各得其所,自自然然。江南村落、山坡 童戲,閑牛牧野,生機盎然,恬靜和諧,天人合一。葉植盛這些畫作與其詩一樣,意境高遠瑩潔,充盈著壯闊幽深的宇宙意識和心靈情懷。詩人洪三河說:“葉植盛 的詩與畫,血脈相通也。”信然!


“餘為人尚樸,為技亦尚樸。”葉植盛說。老子指出的“樸雖小,天下莫能臣”是說太古之初,混然未破,恒常自然者,雖然微細而無具體名象可言,但為宇宙萬物的主宰,誰也不能把它當隨從者任意支配。而莊子也強調說:“樸素天下莫敢與之爭美”。 葉植盛嚮往素樸,為人真誠、生活恬淡,心緒平常。他注重修心養性,努力遏制妄想私欲,澄心守靜。這是同宇宙的自然天性是一樣的。宇宙意識和心靈意念“兩鏡相入”,互攝互補,漸入華嚴境界。倪雲林詩雲:“蘭生幽谷中,倒影還自照,無人作妍媛,春風發微笑。”孤芳自賞,雖感空寂,卻有春風拂面,一呼一吸都同宇宙 息息相關。如此修行,得到的是平常心態。用以進行詩畫創作,就能達到見樸脫俗的高遠境界。


無論田園有感,紀遊得句,贈答賀吟,記事感懷,論藝題畫,詠物抒情等等,葉植盛的詩,均以真、善、美為標準,情真藝精,不落俗套。作畫,力忌“逸筆草草”、“輕率空疏”。他主張落筆前去掉市井氣、江湖氣、才子氣,“靜心養氣,藏鋒養拙,使躁息矜平”(《硯耕鱗爪—葉植盛談藝錄》)。他眾多的田園畫,樸中現記憶,隱情意,寄童趣,彌漫著大宇野田的氣韻,微顫著天地旋律,萌發著生命的資訊。蔬果、花卉、松梅一類題材,在畫面上表現出葉植盛有一種超脫閑逸的心緒,加上他古樸而靈動的藝術語言和嫺熟的表現技巧,讓觀者產生共鳴。葉植盛重視宇宙自然的節奏,把記憶中流動飄忽四方的事物、情景組織成一幅幅氣韻生動 的藝術畫面。


寫山川、草木、圖畫,“實寫其心也。”(《硯耕鱗爪—葉植盛談藝錄》)葉植盛如是說。他主張以心觀照宇宙空間萬象,以形成自己的空間意識。六朝時期的大詩人音樂家嵇康以音樂的心靈去感悟宇宙,領悟“道”。嵇康這樣描自己的感受: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以俯仰自得的敬畏心和精神欣賞宇宙,心入大自然的節奏裏去“遊心太玄”,悟到“道”之真諦,這是詩人畫家遠離俗塵的奧秘。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慨歎:“腑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中國人的空間意識,最早在《易經》上闡述:“無往不復,天地際也。”這也是葉植盛寫詩作畫和創作書法時所表現的節奏、韻律美的理論依據。自然山水的音樂和聲音,讓藝術作品悅耳樂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自然的宇宙節律,使葉植盛田園詩和田園畫出現了天籟之音。這是他崇尚筆法、墨法、水法 三者所具的藝術效果。著名書畫家李苦禪先生說:“文人畫高就高在以詩作畫,以文采領畫。”葉植盛在這方面作出了艱辛而富有獨特成效的探索。


葉植盛於1989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開始以花鳥畫為主,集徐青藤、八大山人、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家之妙而力圖出新;後攻山水,得宋元、明清的山水之法;對古今名家如範寬、馬遠、倪瓚、沈周、石濤、石溪、梅清到現代的黃賓虹、劉海粟、張大千、李可染等大家都作過全面深刻研究。他書法和篆刻方面還有很深刻的研究和較高的造詣。難能可貴的是,他的詩書畫三者互參互補,相得益彰。中國畫作為集詩、書、畫、印多種元素的綜合藝術結構,極需畫家具有良好的修養和海納百川的胸懷。畫家繪畫格致的高低雅俗決定於畫家的人品和修養的高低。若要達到以尺幅喻天地“方寸之間,氣象萬千”的聯想式審美效果,就更要求畫家有更高尚的品德,更廣闊的胸懷,更堅韌的精神,更平和的心態。這些方面,葉植盛是作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並感悟很深的。

老子曰:“大象無形。”他用空無、太虛、混沌解釋道。中國古代詩人在吟詠大千世界,畫家在描摹萬象形影中,悟出了作品如“道”——實中之虛即實虛的奇妙境界。中國人的宇宙觀是“一陰一陽之謂道”。虛靈之道,自有韻律節奏。畫家據此構築自己獨特的空間境界。葉植盛深諳此道,並不斷開拓創新。他以很深的涵養 從事畫、詩、書創作。我們期待著他有更多精品力作問世。





寫意宋莊之葉植盛

書畫藝術










投稿電話

13520624596 魏 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