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朱院长查房后与内分泌科医生、实习生、实验室人员的合影 朱 宪 彝 经 典 语 录
朱宪彝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在他所写的《永远像一个医学生》的文章里写道:“必须从医学生时代起,就要重视一切自然科学和基础医学的理论学习”,“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医生是不够的,要争取作一个医学科学家,不但要能医治面前的病人,而且也要有发明创造医治所有的病人。”他鼓励医学生“要向前人,向你们老师立下的结论挑战。”
哀思老院长 1984年底,朱宪彝院长逝世的噩耗传到病房。住院病人泣不成声,他们沉痛哀悼老院长的猝然离去,他们在挽联上写的是:“老院长! 我们盼望你回来查房”。是啊! 人们多么盼望老院长再能回到讲堂授课,回到实验台前搞科研,回到办公桌前伏案审阅文稿啊! 老院长与世长辞了。他离开我们之前是那样的坦然、沉静,又是那样的突然。人们抑制不住沉痛的心情,可又总觉得他仍然在人们的身边,他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治学精神以及高尚情操,使大家耳濡目染,心感神受,难以忘怀。 朱院长的珍贵老照片 1962年,朱宪彝教授(右四)参加国家医学科研会议,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73年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来天津请朱宪彝教授看病 1973年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来天津时,朱宪彝院长等到车站迎接 1973年11月28日朱宪彝教授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与霍查主席亲切交谈 1978年朱宪彝教授在总医院内分泌病房查房后与全体医生、实验室人员及进修医生合影,作者为医大医学摄影室符老师。 “朋友圈”里的追思 清明追思朱教授,再次让老、中、青医学后辈回想起朱教授的谆谆教诲,大家纷纷在微信里抒写感言: 我是朱教授的第一名研究生,也是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的,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朱教授的话影响我一生,改变了我的人生观,终生受益。他面试我的时候问:人生的方向和道路应该怎样走?他教导我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工作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做人要学会包容。”朱教授的敬业精神和“逝去裸捐”的事迹令人尊敬,他身上的学风、作风、行风是我学习的典范。 ——全国劳动模范,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原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 邱明才 他是一代宗师、杏林泰斗、医学楷模、德高医粹、呕心沥血、桃李天下。深切怀念卓越的医学家和教育家、我国内分泌学的奠基人、我敬爱的导师朱宪彝。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原内分泌科行政副主任 樊继援 能成为一名从事内分泌和代谢病专业的医生,感到无比的自豪。我在内分泌科工作24年了,老教授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术指导培养了我,传承朱老师所奠基下的事业并发扬光大,是我们做后人的责任。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医联体”管理委员会运营部副部长、内分泌代谢病科副主任医师 高桦 朱宪彝(1903—1984),刻苦钻研、治学严谨,是享誉国内外的内分泌学家。1936年至193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做博士后研究。历任天津医学院院长,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河北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碘缺乏病专家组组长,天津市科协第一届副主席等职务。是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一至九届天津市人大代表。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系统地对佝偻病、软骨病及其他代谢性骨病进行研究,为现代钙磷代谢的理论奠定了基础。1978年,创建了天津市内分泌学研究所,在甲状腺疾病、氟骨症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晚年主编出版了长达300多万字的《内科学》巨著,为我国临床内分泌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8年,他以75岁高龄,亲自带领研究人员跋山涉水,行程万里,奔赴我国六个地区12个省的40个县市,对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骨症、碘代谢等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开创了地方病科研工作的新局面。其中,关于必需微量元素碘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成为我国食盐加碘决策的重要依据。 1984年12月25日上午,朱宪彝伏案工作时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而就在此前20分钟,他还向秘书交代着一件件要做的工作。 朱宪彝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崇高的医学教育事业,临终前,他留下遗嘱:献出全部存款,在天津医学院设立朱宪彝奖学金;献出全部藏书和10万余张读书卡片;献出自己居住的住宅楼;献出遗体供解剖用。他一生奋斗的历程闪烁着德高医粹、彪炳史册的个人风范。 朱宪彝,这个名字代表了新中国医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