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 | 寻觅嘉定的下塘街

 红豆居士 2016-04-03

独家 | 寻觅嘉定的下塘街

嘉定镇是江南水乡,其中许多街巷都依水而建,人们把商业集中的街道习称大街,河的另侧街道则称为小街,也即下塘街。在江南的城镇里,下塘街是水乡特有的地标文化,通过众多桥梁的连接,把河道两侧的街道组成了完整的体系,可以说充分拓展了水陆交通的空间。

独家 | 寻觅嘉定的下塘街

嘉定镇的东、南、北、中四条下塘街,与主要的大街对应,均建于宋朝。

独家 | 寻觅嘉定的下塘街

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期,日寇曾两次对嘉定进行轰炸,嘉定的县衙、东大街、城中及南门地区损失严重,附近的下塘街也被殃及。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城镇居民小区的建立,东、南、北下塘街的大部分,和西下塘街已先后纳入到居民小区中,仅留有中下塘街尚能供行人通行。

中下塘街——嘉定最后的下塘街

中下塘街东起南横沥的德富桥,西迄于西城水关,全长1030米,宽2至9米不等,是现存唯一完整的下塘街。中下塘街在州桥与南大街呈“T”形相交,附近的州桥和法华塔周围的街道,在近八百年中,一直是嘉定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也即是嘉定人所称的“州桥头”。

独家 | 寻觅嘉定的下塘街

【1922年的中下塘街察院桥】

州桥原名登龙桥,元代时嘉定升为州,才改称为“州桥”。桥北面便是旧县衙门所在地,旧时从德富桥至察院桥的下塘街两端有栅栏故名栅口弄,桥南堍东、西段的中下塘街,由此称为东、西栅口弄。这里形成了“一塔、二河、三街、四桥”融为一体的江南水乡佳景,现已成为老街保留区。

独家 | 寻觅嘉定的下塘街

【如今的察院桥】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中下塘街上的中、西段建成了三皇居民小区,原来的三皇桥和孩儿桥已经改建为梅园路及城中路上宽畅的钢混桥,只有中下塘街的东段列入了老街保护区,仍旧保留民国时期民居的旧貌。

南、北下塘街——斑墙驳砖水巷小桥多

北下塘街南起东大街,北止于陆家桥,全长630米。横架在北横沥河上的几座石桥,将东西两侧的住户连为一体。其中有元代建的圆通寺桥和宝庆桥,均为石拱桥。而自北向南排列的陆家桥、时家桥、衍庆桥和澄清桥,则为石平架桥,均建于明朝。

独家 | 寻觅嘉定的下塘街

【1980年代,清河路北侧北下塘街景象。李侗摄】

在陆家桥以北有条泥路,通往农田,其东为云翔小学,朝南分别为葛家石作、陆家羊肉、朱家宅、毛巾厂(马勋稼)等。南面是著名的慈善机构——清节堂,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清节堂南面的时家桥,因位于清节堂附近,也名清节堂桥,现已成为清节堂的唯一佐证,如今石桥仍在,但桥的西面纳入居民小区后,已无法正常通行。

独家 | 寻觅嘉定的下塘街

【如今的北下塘街景象。李华成摄】

清节堂以南有陈鹿萍洋房、朱理民花园。陈、朱氏两人的房屋现均位于今嘉定区中医医院内,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花园的围墙南为清镜塘,由东向西蜿蜒流入北横沥内,清镜塘北岸的大德弄是条土路,与北下塘街相通,今纳入中医医院内。

南下塘街起自南水关至东下塘街,全长970米,最北面是沈伯成的祥源米行,由于位于日晖桥,因此河边的大水桥不仅便于装运货物,而且还是嘉定镇的龙船(柏枝龙)停泊处。南面的沈家弄桥连接沈家弄,向西可进入到南大街。由沈家桥向南是潘仰尧(名文安)的住宅,解放后潘仰尧把洋房捐献给政府,为县政协用房,现在嘉定别墅内。

独家 | 寻觅嘉定的下塘街

【南下塘街与佑文桥,1900年代明信片】

潘家洋房南面是连接南下塘街与孔庙的宾兴桥。南下塘街西面的汇龙潭,沿湖枫杨树龄高达数百年。顺着下塘街朝南则是南积谷仓、高家和蒋青禾洋房。南下塘街从佑文桥直到回春桥应下塘街的南段,其间排列了志成布厂和永嘉纱厂,河对面便是涛阁。永嘉纱厂前身是盐公堂,解放后永嘉纱厂进行公私合营,后来转变为国棉三十四厂。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居民小区的建成,北下塘街的北段和南下塘街的南段,均已纳入到小区内,一些横架在河道上的石桥已无法通行。

西下塘街——蜿蜒西行相伴枕河人家

西下塘街原是西门外练祁河的南岸,1500多年前,随着护国寺的香花桥建成,逐渐出现了民居和商铺。明、清时期,西下塘街成为起自西城河南街,止于姚家巷2华里不到(全长770米)的小街。

位于西下塘街最东面有条不起眼的狭小弄堂,解放前因弄堂深处有营销鸦片的小店,不少瘾君子趋之若鹜,人们把它称为“鸦片弄”。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弄堂内的住户曾发生了严重的火灾,里面的简棚危屋付之一炬。后来有关方面在那里建起了两栋公房,人们习称“火烧新村”,这条狭小的小弄,也就以“火烧新村”为名。

独家 | 寻觅嘉定的下塘街

【1986年西下塘街上的聚善桥】

香花桥南堍的东白家弄(西下塘街31弄)被称为“香花弄”。弄西便是闻名遐迩的“晖吉酱园”,清宣统三年(1911年)“晖吉酱园”生产的飞鹰牌酱油和精制白鹤牌天花粉,因分获意大利都灵博览会的金、银奖而名噪一时,“酱园弄”也就成为新的弄名。酱园弄西面不远的西白家弄(西下塘街49弄),后因小弄的西侧开设了“洁园浴室”,习称为“混堂弄”。

在西白家弄西面不远处,有一条深邃狭窄的小弄堂,弄的东面是潘豫顺米行,小弄因直接通往南面的庄家宅,称为庄家弄(西下塘街71弄),但附近的人均称它为“潘家弄”。潘家是西下塘街的老住户,主屋为“树滋堂”,潘氏始祖潘洪在明代后期,由安徽徽州来嘉定经商并定居下来,是嘉定最早的徽商。位于潘家弄西面的“诚明堂”,是西大街“西溪草堂”黄氏的家祠,也是黄氏清初来嘉定的住宅。东、西白家弄和庄家弄均于清末民初辟建,至上世纪末已有百余年历史了。

独家 | 寻觅嘉定的下塘街

【如今西下塘街上的聚善桥】

2002年后,嘉定西门外的西下塘街进行了全面改造,拆除了整条西下塘街和沿街民居,包括有百年历史的深宅大院,潘家“树滋堂”、黄家“诚明堂”以及顾维钧的家祠等。由于居民小区实行封闭管理,造型秀美的虬桥(聚善桥)南端也被封堵,练祁河两岸的西门风貌区特有的魅力不复存在。

东下塘街——日日城隍庙

位于练祁河南岸的东下塘街,由熙春桥(登瀛桥)逶迤西行直至南下塘街北端,这条建于明朝的街道,全长416米,是所有的下塘街中最短的,但弹石路面却最为完整。熙春桥位于城隍庙的南面,直通小学弄,东面是萧泽司庙,弄的西南是抗清英雄黄淳耀故居的盆山阁。最南面的小河便是杨树浜(泾)和南杨树浜(泾),两河西起汇龙潭,东至城河。

独家 | 寻觅嘉定的下塘街

【1910年代,东下塘街东段景象。美国人施塔福摄】

嘉定民间的“日日城隍庙,夜夜杨树浜。”与“日日城隍庙,夜夜小山堂。”几乎同时流行。东下塘街位于城隍庙与杨树浜之间,民国早年来此游玩的群众络绎不绝。后来日寇两次轰炸。杨树浜的民宅大部分毁坏,富户纷纷外逃,往日热闹的光景也成了人们的回忆。

东下塘街的北侧为练祁河,南侧则有大量的民居和小作坊等。西端的祥源米行遭到轰炸后,门面顿成废墟,但业主沈伯成的住房仍完好。如今下塘街东段为居民小区和欧尚超市,西面在博乐广场近河处还可以领略往日的风采。

(撰文/章丽椿 部分照片由徐征伟提供)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