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地理问题都发生在不同尺度的区域中,都涉及某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几乎每一道试题都与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分布特征有关。熟知区域地理位置及轮廓特征是学习地理的最基础任务。我们在考前复习时应脱离书本和图册,亲手画一画地图,检验自己掌握主要地理要素空间定位的程度。在默画的地图上,还应标注自然、人文要素按地理原理或规律形成的分布状况,以此熟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有关欧洲的内容可画成图1。 复述考点是指用自己的语言说考点(或专题知识内容)。具体方法是:根据考试说明提纲、教材和教辅资料,组建考点专题。边翻阅教材,边逐条叙述,边在白纸上默写知识要点和画知识框架“脑图”。 气候内容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中之重,下面以复述“气候类型、特征、分布及成因”内容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从两个角度复述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其一是气候要素特征判断法,如最冷月平均气温0℃~15℃,夏季少雨,冬季多雨,则为地中海气候;其二是气候分布位置判断法,如南北纬20℃~30℃大陆西岸一般分布热带沙漠气候。 其次,从气候形成因素角度复述气候特征和分布的成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因子决定气候带;大气环流因子制约气候类型,如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冰原气候(极地高压带)。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信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垫面因子(洋流和地面状况)改变气候特征和分布主体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是纬度的高低、地势的高低、洋流的影响等。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地形的影响(迎风坡多,背风坡少)、洋流的影响等。 然后,选择分析部分特例气候成因。例如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原因: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又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的形成,从而发育成了热带雨林气候。)东非高原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原因: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不能形成对流雨。)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原因:安第斯山阻挡了西风的深入,位于背风坡,降水稀少。)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索马里半岛东南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其分布接近赤道。(原因:寒流的影响。) 最后,探讨气候对人类活动及其环境问题的影响。 我们可将人文地理知识结构精简为三大主题来复述。 第一,区域发展阶段判断及其地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指的是区域由自然环境向人文环境的演变过程。区域一般都会经历早期发育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期综合发展阶段(后工业化阶段)三个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的方式和程度,以及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划分区域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第二,人类活动区位因素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探讨。选考地理试题考查人类活动区位因素分析的主要设问有:分析某类最佳区位的选择;评价区位布局是否合理;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第三,区域环境问题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环境问题分析包括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两大考点,在选考(加试)题的30分中占10分,无疑是复习重点。复述时,着重探讨环境问题地域差异和解决措施两个主要方面。 一方面是区分环境问题类型及其地域差异。比如,通过填写表格梳理中国各地主要环境问题,从而知晓各个地区环境问题的类型差异及成因,因此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另一方面是构建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知识模型。任一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多样的,我们可以围绕区域主要环境问题展开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探究提出解决区域主要问题的措施,如图2所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主要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不同地区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应有不同的解决措施。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基本一致的,为此我们可构建一个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的知识模型。 浙江省地理选考加试题占30分,一般为2道综合题,并含地球运动、自然灾害防治、环境保护三大专题,它们各约占5分。因此,研习试题的关键是把握地理选考综合题解答要领,训练解题技能。 判明或猜中试题设问要求和试题内在的认知结构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复习中应准确理解设问行为动词的要求。地理综合题一般有四类不同层次的设问行为动词,应理解其指向含义和表达要求。(1)罗列事象类,有“列举、写出、说出、指出、提出、绘出”等。(2)梳理特征类,有“描述、简述、叙述、综述、概括、总结、归纳”等。(3)解析因果类,有“分析、说明”等。(4)判断选择类,有“比较、评价”等。 大多数情况下,综合题的所有图文信息都是解题需要的,解题时应获取和解读试题所有有效信息,以“用全信息”为准则。我们应明了所有图文信息的分布格局和提取秩序,按图3所示,有序提取和解读三方面文字信息和三方面图表信息。读图表时,首先要关注图名,其次读取图边信息,它们一般都是为赋分点设计的,之后再读取图中点、线、面的分布特征及其数据、文字、符号等注记。 综合题的理想解题程序分四步进行。第一步,领悟设问指向;第二步,调用或建构知识模型,应用方法或经验;第三步,获取和解读信息;第四步,整合知识与信息,并作答。要想使最后的作答与评分标准尽可能接近,主要看信息与知识的转化、处置。 在转化知识的复习训练中,应十分重视地理区位信息的关联分析。特别要关注那些隐藏在题目文字、图表中的隐性地理区位知识。 总之,解题过程是理解设问、调用知识、处置信息三位一体的协同行为。希望同学们在考前阶段多读陈题,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解题技能,以取得理想成绩。 文章来源海宁中学地理组 关于三好网 三好网是一家专门服务于中小学生,以在线1对1为主导的教学服务平台,借助于“好学宝”智能硬件,让学生可以足不出户,连接天下名师。目前,三好网已有1万名中高级教师,注册学员7万余名。 学生在家上课 家长在旁听 中小学辅导,在家上三好!现在报名,还有0元体验课,更有价值699元“好学宝”免费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