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大咖说:非主营项目影响主营项目还租的案例剖析

 galton_g 2016-04-04

 



我们在融资租赁等金融活动中发现,一些小微企业在自己主营的行业取得一定成功,由小微企业跃升为中型企业(公司资产达到2—3亿元,年销售额3亿元左右,年创利1—2千万元),往往产生良好的感觉,萌发了追逐热点或向高利润行业投资的冲动。殊不知他们这样的投资行为恰恰违背了“做熟不做生”的传统商业原则,其资源储备和管理能力都支撑不了多元化经营,结果反而拖累主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重重,资金也促襟见肘,严重影响主营项目租金的如期归还。我们调研四川融资租赁行业的部分不良项目,发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承租人非主营项目挤占主营项目经营的正常资金的周转。为此,总结这些规律性问题,供未来融资租赁等债权管理的尽职调查和评审环节参考。

一、巨额的长期投资,挤占主营项目运营资金

曾为四川食品行业龙头的T*食品公司,其老板20年前自福建入川,几经搬迁、升级、扩建,通过一番努力打拼,将T*食品由最初的小作坊式的月饼加工厂,建设成为了一个标准化、现代化的食品企业 ,成长为四川食品第一品牌,主打产品为月饼、饼干、早餐等快速食品。该公司在2013年高峰期时,年收入达到了4.65亿,年利润为5711万元。此时,该企业向融资租赁公司申请设备租赁款1亿元,对产业进一步升级换代,异地整体搬迁至邛崃食品工业园区。但就在此次搬迁过程中,T*经不住当地政府提供低价土地的诱惑,贸然介入当地五星级酒店,该项目需要投资5亿元。高级酒店建设部属于信贷支持的重点;在无法获得正常的银行低成本信贷资金支持的情况下,T*只得通过信托、资产公司去寻找高成本的资金;在资金继续出现缺口、抵押不足难时,不得不选择了更高成本的民间借贷。作为投资收益漫长且资金量投入巨大的高级酒店行业,对于T*这样的快速食品企业,显然是小马拉了大车,经多种方式筹集、投入4亿元后,无力继续筹资,那么结局只有一个,酒店尚未建成,反倒拖垮了成功的食品主业,老板出走失联。     

二、     挤入泡沫已高的房地产脱不出身,连累主业

许多企业,原来的主业经营很好很正常,但经不住前几年房地产高涨时期低投入、高回报的诱惑,他们有个朴素的说法,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利润是自己主营业务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受这种心理失衡的驱使,不幸在房地产繁荣消退之时介入了,结果没有吃到繁荣的“糖果”,咽下的却是过剩的“苦果”。房地产巨大的投入没能获得预期的产出,反倒挤占了主业资金,连累甚至拖垮了主业。比如川中百年老字号LJ*味业,经重组转制后,主业兴旺,市场持续扩大,利润平稳增长,最佳的2012年销售已达3亿元,年利润过2000万元。其老板在东北批量购买大豆等主要原料过程中,当地人看到他采购量大,资金丰,讲信用,便向其推荐当地的房地产项目。结果该企业挡不住诱惑,投入巨额资金拿下土地,谁知进入首期开发,房地产行业急转直下,房子根本无法出售,最终把主业资金挤占耗尽,连在融资租赁公司最后两期租金仅264万元都无力偿付。历经两年多的停产、应诉,经政府帮助再度重组,重新引入战略投资者来拯救这家老字号。

又如Q**丝业,由返乡的民营资本重组全县蚕茧收购站,不仅维护了当地的优势产业—蚕桑,是农民致富就业的一个优秀项目,融资租赁公司以融资租赁回租方式支持3000万元,保证其收购蚕茧和缫丝加工的流动资金需求。但承租人一边经营蚕茧收购、缫丝加工,一边又急于投资开发原蚕茧收购站遍布于全县主要乡镇核心区域的土地。因城镇化发展,这些蚕茧收购站的良好区位优势明显,的确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这些房地产项目根本无法从银行融到开发资金,对于Q**这样的企业而言,开发房地产却是一个巨大的资金投入,加之房地产市场后期一直低迷,持币观望气盛,返乡农民大多不急于出手购买房屋,Q**主业有限的资金根本不能支撑其乡镇房地产的开发。加之生产经营不顺,两大股东之间产生愈来愈大的隔阂,最终导致主业、副业(房地产)全面停滞。蚕茧收购、加工的停业,必将影响全县蚕桑业的发展,影响农民的收益,结果政府不得不再次出手,由当地县属国有平台收购Q**缫丝加工厂的资产,以稳定该县这一农业支柱产业链的运行。

三、介入准金融业

民营资本真正要控股或介入“三会”监管的传统正规金融企业,事实上很难,一则门槛高,二则资本大,三则人才要求严。面对前几年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以银行为代表的高回报(资本回报率达到20%以上的企业比比皆是),以保险业为代表的充沛现金流,都令民营资本眼红。有些人进不了传统的、正规的银行、证券、保险业,就进入规模小、门槛低的准金融企业,比如担保、小贷、典当、投资理财公司等。谁知经济第一性,金融第二性,金融依附实体经济发展的铁律严格,近两三年经济下行转入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期,金融及准金融业出现大量不良,且准金融企业主要聚集的次类客户,不良更甚,加之高杠杆的作用,致使绝大部分民营的担保、小贷、典当、理财等准金融企业陷入周转不灵,或面对高风险、只收不贷的停业、半停业状态,而投资控股准金融业的民营企业,都难以脱身。四川旅游运输前三甲的JH运业,不仅拥有九寨沟、黄龙等黄金旅游线路的客源,同时还争取到了全州的汽车车检、维修服务的业务,可以说主业经营风生水起。但眼红别人进入准金融挣了快钱,于是跟风在2013年投入到民营担保和小贷当中,却遇到经济下行的换档、阵痛期,投资不能按期收回,经营遇难,结果以6000多万元酒店房产抵押,以融资租赁购车的7000万元负债,仅剩1744万元都出现逾期。


此外,客户的严重拖欠,也累及主业的正常发展。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讲的“客大欺店”规律,在当代也时有体现。D*建设主要承担政府非收费道路建设,政府往往难以按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政府应付未付该公司的款项高达数千万之巨。结果D*建设从融资租赁公司融入1000万元流动资金,因政府拨款迟迟不到位,尚欠200多万无法结清。债权人、债务人、担保人(政府平台公司)和政府几方多次协商无果,租赁公司不得已将债务人、担保人告上法庭,采取司法方式清收逾期债务,几方都陷入被动。


以联体中央空调为主业的T*公司,主要客户为政府机关和商业客户(商场、写字楼等),应收账款占到年度销售的36%,且收款周期长,收款难度大,导致生产经营资金周转困难,当地银行看好其未来发展潜力,也给予了极大支持,经多方努力,农行将4500万元短期贷款调整为5年期中长期贷款,而融资租赁(回租)融资3年期1500万元,在断断续续偿付764万元租金后,经常不能如期还款,目前已逾期811万元,让出租人和承租人都甚为被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