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省“动词”浓诗意

 江山携手 2016-04-04

巧省“动词”浓诗意

——谈古诗中动词的省略 

傅京湘 

  “精选”动词和“省略”动词是中国古诗创作中的两个特点,看似矛盾,实属异曲同工,都是为了追求语少意足、凝练含蓄的艺术效果。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动词省略的隐秘性和暗示性,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同时也使诗歌更具有跳跃性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学习鉴赏时有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动词省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以便能更好地融入诗情,走进诗境。

    1.自然景物(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时,动词谓语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往往省略动词“吹”、“下”、“晒”、“落”等。如“昨夜雨疏风骤”,“雨”和“风”后面省略了动词“下”和“刮”。应理解为:昨夜雨下得疏,风刮得大。又如“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秋声”后面省略了“响”,“寒色”后面省略了“袭”。可理解为:秋声响彻万户竹,寒气侵袭五陵松。

    2.承前省略。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的意思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由于字数的限制,只好承前省略了后面的谓语动词“看”。

    3.表比喻而省略“如”、“似”。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诗中间都省略了“如”。又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尘雨打萍”,前句中省略了“如”,后句中省略了“似”。

    4.表现存而省略“有”、“在”。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句前都省略了一个“有”字,可理解为:天外有七八个星,山前有两三点雨。又如“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中间都省略了“在”字,应理解为:枫林在社日响起鼓声,鸡在午时在茅屋边啼叫。

    5.表判断时省略“是”、“为”。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两个句子之间省略了判断动词“是”。又如“今日江南老,他年渭北童”,两句之间省略了谓语“为”。

    6.表示人与景、人与物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中人的动作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和“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理解时可译为早行的人踏着清霜,足迹印在了板桥上。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面省略了“听”和“看”,中间省略了“知”。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易于意会的动词常会被省略,因出现反而显得累赘。如“一曲新词酒一杯”,一看就知道在“词”和“酒”的前面省略了“吟”和“喝”。应理解为:吟一曲新词喝一杯酒。又如“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黄花酒”前省略了“品尝”,“白发翁”前省略了“变成”。

    7.为了烘托气氛创造意境,一些诗句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如同“方框画”,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独立成景。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又如“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句中没有一个动词。怎样理解和翻译这些句子,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借助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来想象补充。

    如同样是展现景物,有两种省略形式,一种是“宾语前省略”,即景物在句中都充当宾语,前面的谓语都省略了。如“铁马秋风大散关”,翻译时可在名词“铁马”、“秋风”、“大散关”前面补充动词“骑”、“迎”、“战”来理解。可译为:骑着铁马迎着秋风激战在大散关。又如“古道西风瘦马”,可理解为:骑着瘦马顶着西风行走在古道上。另一种是“主语后省略”,即景物在句中充当主语,后面的谓语省略了,理解时可在景物名词后面补充动词。如“晓风残月”,可翻译为:晓风冷吹,残月恋挂。又如“枯藤老树昏鸦”,可理解为: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梢上。

    8.一些动作性、可感性不是很强的动词,因诗歌作者追求形象和凝练的艺术效果而压缩省略。如“暮云楼阁古今情”一句中省略了“掩映”和“演绎”,可理解为:暮云掩映的楼阁演绎着古今情。

    在古诗中还有一种情形,虽然没有出现动词,但可将其中的一些名词看做是名词做动词来理解翻译。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尘与土”可译为“视为尘与土”;“云和月”可译为“披云和戴月”。全句可理解为:三十年来,视功名如尘埃和沙土,转战万里,披云戴月,只为收复故国而尽力。

    精选动词和省略动词属古诗中的珠联璧合,各显其妙,相得益彰,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深究。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第88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