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感悟]:(1701)乡愁是种“精神感冒”

 陋室书屋2 2016-04-05

(1701)乡愁是种“精神感冒”

 

 

 

    乡愁是中国人文精神家园一份美丽的守望,是中国诗文园囿里的一朵奇葩。

  相对来说,乡愁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冒,小恙而已,无关生死,所以往往是轻愁薄雾,哀而不伤的。

  最古老的乡愁,是在诗经里的《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个征戍之人,离家时春和景明,杨柳依依;归来时却寒风刺骨,身心饥渴,一份无限伤感的乡愁情怀。

  最典型与纯粹的乡愁,流淌在华丽的唐诗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清浅优雅,直至妇孺成诵;“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清澈而透明,如月下一片轻烟薄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思日夜忆咸阳;无端更度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乡愁被诗人们作为案上花瓶中一剪梅花一样清供、精致地玩味着。

  但是,当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被金戈铁马打破,乡愁叠加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惶乱,乡愁就不再是一曲哀而不伤的牧笛,一汪清澈透明的溪流,而是一条湍急奔涌的浊浪和一曲刻骨铭心的哀吟。

  譬如建安之际,王粲的《登楼赋》中“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而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的沉重形象,就描写了一种哀痛的乡愁。

  这类沉痛的乡愁,最缠绵剜心的,还算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位世家女子,兰心蕙质,却因战乱,被劫掠到匈奴为妻,那份乡愁被一颗女子敏感多情的心细细地感触:“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喑喑……”后来她被汉使千金赎回汉地,乡愁该遏止了吧?又面临骨肉分离,与两个匈奴儿子生离死别,乡愁与骨肉分离叠加,写来跌宕起伏,撕心裂肺。

  而面对乡愁,最潇洒的该是张翰。远在千里外洛阳为官,想家啊;其他时节还好说,一旦秋风起,想起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那乡愁便如燎原之火,不可扑灭;干脆挂职归去,不当官了,命驾而归,回家慰我乡愁去。

  今天,传统的农耕社会正在现代化里土崩瓦解,农耕文明正在日渐沦陷。今天,文化人在焦虑的是,我们的乡愁,明天还有什么地方可依托吗?流淌数千年的乡愁,在地球村、全球化的潮流里,是被整合成一个工业标准件呢,还是像枯竭了源头的河流,日渐式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