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

 雨中笠翁 2016-04-05

 

 


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4华诞来临前夕,后天就迎来了共和国第29个教师节。在此,乐奀向战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各位教师道声:辛苦啦!!并祝各位老师及家属: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乐奀获悉:我国拟修法将教师节改为孔子的诞辰日(9月28日),对此乐奀举双手赞成。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深,自不必多说。乐奀借助已查阅到的相关资料,今天就说说咱们古代对教师的称谓与别称吧,在此与博友们共享。

 

师:

   历朝对教师的约称。《易经》第七卦“师卦”写到:“师:贞,丈人,吉无咎。”经文释义:“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

   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问进士策》有:“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至汉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说,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 《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有:“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 金朝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

 

师父、师傅:

   这是对教师的尊称。《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尊称为“师父”,最早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来。后来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约束了,但是“师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清朝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吾虽少长於汝,然而师傅也,汝弟子也。以弟子而上凌师傅,读书何为?”

 

师资:

   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后以“师资”指教师。唐朝杨士勋在《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一文中注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资也。”《陈书·周弘正传》:“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宋朝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右臣闻三代盛王,教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羣材。”

 

外傅:

    古代对教师的特称。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郑玄注:“外傅,教学之师也。”《魏书·礼志三》:“将谓童子时甫稚龄,未就外傅。”明朝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七岁就外傅,受《毛诗》,又授《礼记》。” 清朝袁枚 《新齐谐·长乐奇冤》:“里党咸钦之,子年十五,就学外傅。”

 

博士:

   经学教师称“博士”。其最早出处为《战国策·赵策三》:“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这时的博士就相当于现在的教授。

 

教授:

   源于“传教授业”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已使用的学官名称,在中国汉唐的大学中都设此职位。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学令》,规定大学设教授、助教授,自此“教授”成为最高级别的大学教师职称。

 

讲师:

   在古代,对于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大学令》,开始规定大学在必要时得延聘讲师,自此成为大学教员中的一种。

 

助教:

   自西晋武帝咸宁年间设立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始置助教,协助博士教授生徒。《晋书·职官志》:“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新唐书·百官志三》:“国子学,博士五人,正五品上……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现为高等院校中教员的一种职称,职别低于讲师。

 

教谕:

   学官名,宋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设的教师称谓。元、明、清之县学循之,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教习:

   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自明宣德五年始,命学士充任。万历后,专以礼、吏二部侍郎掌教习。清代沿用此制,翰林院设庶常馆,由满、汉大臣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官学中亦有设教习者。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

 

经师:

   汉代之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之“经师”。晋朝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上》:“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故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耳。” 清朝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梁敬叔观察尝书楹联见赠云:‘家有百旬老母,身为一代经师。’” 徐特立《各科教学法讲座》二:“因为中国过去教经书中的知识的称经师,现在是教科学知识,为了容易记,所以仍袭用这个名称。”

 

训导:

   出处为《国语·楚语上》:“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原意为教育训导之一。原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的官职名。明清时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清史稿·职官志三》:“儒学:府教授、训导,州学正、训导,县教谕、训导,俱各一人”

 

先生:

   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之尊称。按《礼记》注:“先生,老人教育者。”《孟子》注:“学士年长着,故谓之先生。”

 

师保:

古时任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书·太甲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后泛指老师。 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自此验之:每有事荒废,则其容戚;数日攻苦,则其容笑。於是朝夕悬之,如对师保。” 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李庆辰《醉茶怪志·狐师》:“生偶有荒怠,辄加督责,懔若师保。”

 

师友:

    老师与朋友之意。晋代有师和友在诸王左右陪侍辅导,故称“师友”。《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 《后汉书·李膺传》:“膺性简亢,无所交接,惟以同郡荀淑 、陈寔为师友。” 晋朝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贫乏无以远寻师友,孤陋寡闻。” 明朝瞿佑《<归田诗话>自序》:“师友之所谈论,尚历历胸臆间。”


 

西席、西宾:

   旧时家塾教师的代称。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宾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清朝梁章钜《称谓录》卷八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 《红楼梦》第二回:“知他正要请一西席,教训女儿。”

 

祭酒:

   在古代是掌国学诸生训导政令之官,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校长。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官尊长亦称祭酒。《续汉书·百官志二》刘昭注引汉人胡广说,谓官名祭酒,系部门之长。汉博士之长,本称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秩六百石,此外又有郡掾祭酒、京兆祭酒、东阁祭酒等。西晋以国子祭酒为国子学之长。历代沿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国子监,设学郡,置尚书,国子监祭酒乃废。

 

司业:

   原为国子监中的一种官衔。自隋代以前国子监设置司业,为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监务,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副校长。清代末年废除。

 

山长或院长:

   弟子对书院中授徒讲学教师的敬称,山长或院长并总领院务。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时,受业者称之为山长;宋代将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的庐山白鹿洞的“白鹿国学”(又称“庐山国学”),改成白鹿洞书院,作为藏书讲学之所;元代于各路、州、府都设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