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文章解决你生活中八成的问题

 汕头能率 2016-04-05


版权声明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这篇文章的“套路”,是从一个大家肯定知道的事儿开始,最终抵达一个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地方,即,从已知到未知。已知 vs. 未知、简单 vs. 复杂、次要 vs. 重要 —— 被我认为是三个写作“套件”。方向其实视情况而定,比如,从未知到已知,那就是 Discovery 频道天天干的事情……


参考阅读:《如何判断自己的文章好坏?》





有个著名的理论,叫“二八理论”(The 20-80 Rule),与之对应的有个概念,叫二八分布。它其实是有数学根据的,最初的提出者是一位意大利学者,威福里都·帕里图(Vilfredo Pareto,1848 - 1923)—— 可惜的是他一直被认为是法西斯主义者,乃至于被后人有意淡化。


帕里图得是个多么细心的人才能观察到这么个有意思的现象:


他家院子里 20% 的豌豆荚里的豌豆数量竟然占整个院子里所有豌豆数量的80%……


在读过这段历史之前,我就误以为每个豌豆荚里的豌豆数量都差不太多……(我一直误以为应该貌似下图所示)




然后他调查了一下,被算出来的结果吓了一跳:不仅这种分布在自然界里常见,在人类社会里也常常如此,比如:


当时意大利 80% 的地产归 20% 的人所拥有……(Cours d'économie politique1896)


后来人们不断发现各种各样的领域中,二八分布总是适用:


  • 人类居住的密度(很少的大城市,很多的小城镇)

  • 互联网上的文件大小(很少的大文件,很多的小文件)

  • 油田的产油量(少量油田拥有巨大的产量)

  • 股票收益(少量的股票带来大量的收益)

  • 沙粒的大小(少量的沙粒很大)

  • 陨石的大小

  • 森林大火的面积


再比如:


  • 80% 的问题来自于 20% 的起因;

  • 80% 的公司利润来自于 20% 的客户;

  • 80% 的抱怨来自于 20% 的人群;

  • 80% 的公司利润来自于 20% 的公司产品(如果该公司有很多产品的话);

  • 80% 的营业额来自于 20% 的业务员……


微软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


把排名前 20% 的臭虫(bug)都干掉的话,可以消除 80% 的系统错误以及系统崩溃……


Rooney, Paula (October 3, 2002), Microsoft's CEO: 80–20 Rule Applies to Bugs, Not Just Features, Channel Web


在我看来,以帕里图的名字命名的帕里图分布,其实应该与正态分布齐名才对。


对数学熟悉的同学不妨仔细研究一下这个 Wikipedia 页面:

https://en./wiki/Pareto_distribution 


数学公式看不懂没关系,图总是大致可以看懂的……




也就是说,粗浅一点地去理解的话,函数的曲线取决于 α 的数值,当 α 无穷大的时候,那曲线就相当于立在刻度 1 上的 Y 轴(一条竖线)…… 而当  α 无穷小的时候,那曲线就相当于是 X 轴(一条横线)。


然后,至于分布,可以从“面积”的角度去理解:



二八分布随处可见,当初最令我震惊的,若不是在书上看到,我自己就绝对不可能想到的是这个:


你的生活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占 20%,另外一部分占 80%;而你生活中的 20% 是你无法控制的;而剩下的 80% 其实是由你对那 20% 的反应所构成的 —— 也就是说,你确实没办法百分之百控制你自己的生活,但其实你可以控制你生活中的至少八成的内容。


事实上,我当初看到的并不是用“二八分布”去定义的,而是被称作“一九原则”,提出者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夫·科维。科维只是那么一说,并未给出“一九”这个比例的出处与根据。花时间查了一番,确定科维的这个比例并没有统计根据。那就干脆用二八分布这个确实总是可以被验证的方法论去理解更好一些罢 —— 我是这么想的。


还记得那段话吗?


愿我能从容接受我不能改变的,敢于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也愿我有智慧分辨清楚这之间的区别。


参考阅读:《最应该改变的应该是什么?》



能够识别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它们有正确的反应,进而让我们 80% 的生命内容变得有意义起来。


要思考了,就画线条呗(请参阅《线条:最有效的思考辅助工具(更新版)》)。放在当前语境里,我认为 α 是一个代表“某个因素可人为改变的”的数值。划一条线就可以了…… 最左边是可人为改变程度无穷小,最右边是可人为改变程度无穷大。




死亡就是“可人为改变程度无穷小,甚至干脆不可能人为改变”的例子 —— 所有的人终究都会死掉的。对于这个无法人为更改的事实,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古代有人炼丹(从未成功),现代有人研究克隆技术(若成功做到其实很恐怖)…… 相信我,对死亡的态度、思考影响一个人一生中绝大多数的决定,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而已。耶鲁公开课里,有一个 26 集的课程,《死亡》,推荐给所有想要“活明白”的人看: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 Shelly Kagan 教授,http:///h64jg9



身材、健康,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可以说它是完全可以通过人为努力改变的。可惜大多数人就那么接受了“不改变” —— 于是在这个维度上生活中的 80% 内容就那么“被决定了”。


另外一个东西就是所谓的“智商”。每个人也许天生有一些所谓的“智商”(比如表现在反应快慢),但除了“基数”之外,还有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后天的积累,因为所谓的聪明,其实无非是学习与积累的结果:


所谓的聪明,指的就是一个人脑子里拥有足够多的、清楚、正确、必要的概念,并且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了足够多的、清楚、准确、必要的关联


所以,每次我遇到有人说类似的话的时候,就很惆怅:


我没(你)那么聪明……


这是典型的自证预言啊 —— 这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事儿你相信是那样的,那么这世界就会最终向你证明你当初是“正确”的……


女性整容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遥远的过去,长相是“完全无法人为改变的”。科技的进步越来越“使得”长相居然变成了一个几乎彻底可人为改变的人生属性。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化妆,再便捷一点的方式是用各种“美颜”软件,再狠一点的方式就是去整形……


可是,整容有用吗?选择去整容、计划去整容的女生心里早就有了她们的答案:那不是废话吗!肯定有用啊!可事实是什么呢?事实上是每年有大量的女性因整容失败而失去人生希望。这涉及到一个认知偏差:幸存者偏差。被影响的女性整天能看到的是那些整容之后“大有斩获”的人,因为整形失败的人都躲起来不想再让别人看到了…… 就不举例了,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搜索一下“整形失败的明星”,或者搜索“celebrity plastic surgery diasters”……


其实吧,绝大多数人用不着去整容,因为真正让别人觉得美的东西,是表情,而不是长相:


最美的是真诚开心的笑容。


而真诚开心的笑容,完全不是“天定”的,几乎是“一定可以人为改变的因素”的最终极典型。


再进一步:人为什么要在很多方面选择理性而不是感性?上面提到过的陈述已经是终极答案了:


你生活中的 20% 是你无法控制的;而剩下的 80% 其实是由你对那 20% 的反应所构成的……


过去的许多年里,我常常听到别人对我这样的评价:


你太理性了!


这样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该闭嘴了。为什么?因为我和对方的价值观不一样。价值观指的究竟是什么?其实无非就是“一个人认为什么更重要”么!在对待自己生活的时候,我就是认为理性更重要 —— 虽然我也不是认为感性不重要。


参考阅读:《这是个只要不问就一定吃一辈子亏的问题》



所谓的“理性”,说穿了,就是在面对我们自己那 20% 不能改变的生活内容的时候,尽量不触动情绪,而是选择用理性去思考,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打磨更恰当的方法论。


可为什么感性总是占上风呢?生理学有清楚的解释,这是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可以这样简单理解:我们的大脑分为三层;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最先到达的那一层负责“直接反应”(比如风吹过来的时候我们要么眯缝眼,要么眨眼,这不需要“处理”,而是自动反应);而后到达的是“情绪反应”(恐惧引发躲避、兴奋引发多动等等);最后才到达可以用来理性思考的部分“大脑皮层”(灰质部分)…… 当我们对某件事情的感知在第二层触发了大量情绪的时候,第二层需要大量的氧分和血液的供应,乃至于我们感觉“大脑一片空白” —— 我们感觉一片空白的,其实是“大脑皮层”;即,由于情绪的爆发,感知已经无法传递到第三层了,而第三层也没办法处理那些感知了,因为“燃料不足”。


而人类的大脑皮层(灰质)其实与人类的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的,是可以强化的,而且从强化程度上来看,远比手臂上的二头肌更有潜力。二头肌顶多增大两三倍了不起了,可大脑皮层其实有百千万倍的增长空间,对,就是百千万倍,不止十倍。


最神奇的一件事儿是,所谓“控制情绪”要多简单有多简单,就看自己是否愿意尝试了,那就是在情绪爆发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


等等,理性的反应是不是更好呢?


为什么说这事儿要多简单就有多简单呢?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字:“是”,或者顶多可以加上一个感叹号?


然后就是把这个反应强化成一种习惯而已了。强化这个习惯的方式也同样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找个地方自己呆一会儿。


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会儿其实是决定自己未来命运的“瞬间”。能够知道自己应该“找个地方自己呆一会儿”已经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的事儿了。但就在这里,很多人又退了回去:


找个地方自己呆一会儿,但竟然依然按照情绪所带来的第一反应一路想下去,然后越想越生气(或者其它的什么情绪)……


最终,只有少数人中的少数人选择了正确路径(注意,这个选择的价值):


  • 找个地方自己呆一会儿;

  • 审视情绪带来的反应;

  • 努力去思考,除了情绪反应,理性反应还可能有什么呢?

  • 在众多的理性反应中选择效果最优的一个……


每次能做到最后,就是对自己的“理性肌肉”的一次强化训练。这就解释了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却又常常仅仅通过表面无法识别。


嗯,生活中的 80% 的问题就是这样被一些人悄无声息地解决掉的。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电子版(初版)已经可以在线阅读:


http://b.


亦有 epub、mobi、pdf 版本下载。但请注意,本书随时可能更新。《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究竟是什么?可以看看这篇文章:http:///R4xSlK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