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落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造像(上)

 食古008 2016-04-05


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最大的博物馆,位于东京台东区上野公园北端,创建于明治四年(公元1871年),现在的建筑完工于1938年。它由一幢日本民族式双层楼房和左侧的东洋馆、右侧的表庆馆以及大门旁的法隆寺宝物馆构成,共有43个展厅。馆内收藏了十几万件日本历史文物和美术珍品。展品分为雕刻、染织、金工、武具、刀剑、陶瓷、建筑、绘画、漆工、书道等类别,反映了日本社会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和人民生活概貌。东洋馆中陈列着亚洲、埃及等地的美术品和考古文物。


其中东洋馆一层,陈列着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品,包括天龙山21窟的“如来倚像”及著名的“七宝台石刻”等。


博物馆领导向中日博物馆学交流团人员介绍东京国立博物馆情况



东洋馆一层全景


东洋馆一层全景







如来倚坐像  唐  天龙山第21窟

本像为白色砂岩上采用厚型浮雕法雕刻而出的如来形倚像,现在其头部及右手臂前部缺失。头部断面中有柄穴。佛像色彩几乎都已剥落,但衣物各处残留有些许铜绿、腹部上方所系的带子上残留有些许红色,略显单薄的衣着上雕刻的具有质感的衣纹以及透过衣物所感觉到的略微纤细却不失匀称的身体的写实表现手法,明显展示出盛唐时期雕刻的作品风格。





菩萨立像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  山西长子县

此菩萨立像的莲瓣形光背采用了近乎整雕的表现形式,头戴豪华宝冠,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结与愿印。眉目清秀的细眼、高挺的鼻梁、刚劲饱满的人中、嘴小唇薄,面部造型虽较为僵硬,却呈现安详沉静的表情。帔帛掩住双肩,于腹前打结后垂至膝下,而后再绕过双肘顺着身体外侧垂下。从整个形体的平衡性来看,此座菩萨像给人一种头部、手、足被放大的印象。但是菩萨像已经摆脱了北魏洛阳龙门宾阳洞本尊的僵硬古拙的造型感觉,显示出充分展现菩萨慈悲形象的精湛娴熟的造型技术。底座四面有镌刻的铭文,详细记载了造像的由来:此像位于山西省南部长子县附近的寺院,于北齐天保三年(552年)7月15日,为了祈愿文宣帝及太皇太后的圣寿万岁、万民安乐,由讨寇将军、长子县令魏蛮及其一族所造立。此菩萨立像作为带有纪年铭的标准作例而备受重视。菩萨像上线刻有棕榈唐草纹,背面及侧面背光上线刻雕刻有千佛坐像。



观音菩萨立像  隋开皇五年(585年)  河北省崇光寺

此菩萨像高达2.5m有余。由于头上有阿弥陀如来的化佛,故知其为观音菩萨。菩萨像身体扁平,以浅浮雕形式表现出衣物及装饰。菩萨像底座有铭文,所记如下内容:隋代开皇五年(585年),崇光寺(废弃)内所造的大佛及二尊菩萨像经长年累月产生了裂纹,故于唐上元元年(674年)颁布诏书,复兴崇光寺,于垂拱元年(685年)进行了修缮。也就是说,本像为三尊像中的左右侍从之一。以观音为左右侍从的是阿弥陀如来,但事实上其中的中尊像为英国大英博物馆所收藏。中尊像高近6m,与本像相同,也为白大理石制,作品风格亦同。根据中尊像的铭文,可知三尊像由“韩”姓一族为主的100多名发愿者结缘而造,且源自河北省的一个名为“韩崔村”的村庄。




如来三尊像  东魏

此像为石灰岩材料雕刻而成的三尊形式的遗例。佛像各部分的造型沿袭了北魏之风,但似乎三尊像的衣纹及装饰物、刻有飞天、龙、树木、山岳、火焰等的背光图案整合并简化了北魏时期的造型。另一方面,三尊的五官棱角分明、上臂及腹部依稀可见略显圆润的肉身造型等,都可以窥出佛像新样式的萌芽。可以说此像是反映传统与进取的风气交织的东魏文化状况的一个方面的作品。背光及底座的各面,刻有多达75人的造像发愿者之名,可知此像由众多僧俗合力造立而成。底座正面的地方原本为记载造像祈愿文的地方,但本像除了划线之外,并未刻有任何文字。此外,与该空白部分正好相反,发愿者名字中,亦有勉强于空白处刻下名字的情况。除本像外,还有其他多个相同的遗例,从这个视角来看,可以认为此类佛像是预先制作好的,在接受到订货后,再刻上任意的铭文,使之完成的。也许当时存在以造像为生计之人,满足着各种需求。另外,三尊像的鼻子及背光的前端部均为后补。


菩萨头像  北魏  龙门石窟宾阳洞





如来头像  北魏  云冈石窟


菩萨头像  唐  天龙山第14窟






如来五尊像  西魏


如来坐像  北魏  云冈石窟



菩萨五尊像  北齐




如来坐像  北周~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