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江南游:擦身而过的迷楼

 老苞米的书屋 2016-04-05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苏州,距离大名鼎鼎的周庄只有52公里,算是近在咫尺了,不可能不去看一看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美誉的周庄。
   去周庄,自然要找一个旅游团,主要是从交通便利这一点考虑。150元,含门票,往返有旅游大巴接送,性价比还是可以的。于是跟了一个由我这般散客组成的团,乘大巴去了周庄。
   导游很卖力,在周庄详尽地介绍了几座有名的桥,双桥了,外婆桥了,并带领游客细细地参观了沈厅,也就是明代江南巨富沈万三的宅院。
   中午,游客有两个多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
   我就趁这个空档,细细地品味一番周庄的细节。去了逸飞之家,去了三毛茶楼,还去了几处不知名的小巷。
 
 
   自由行走的途中,我遇见了这样一幢二层小楼。小楼无甚特别,在周庄随处可见。吸引我的却是它的招牌上面的“迷楼”二字。
   冥冥之中,似有声音对我说——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小楼。不知道为什么错了念头,没有进去看一看,结果与它擦身而过,成为一件憾事。
   还好,我拍下了上面这张照片,至少可以说明它曾经进入我的视野。
   在周庄的一家小店,买了一本关于周庄的书——《走近周庄》。
   我是在离开周庄后,回到苏州下榻的旅馆,才翻看这本书的。
   这本书介绍了迷楼的故事,一个让人怦然心动,心驰神往的故事。
 
 
   迷楼地处贞丰桥畔,原名德记酒店。
   据记载,店主李德夫祖籍镇江,于清光绪末年,携眷迁徙周庄,因擅长烹调珍馐佳肴,掌勺开设酒店。夫妻俩年过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唤阿金。阿金天生丽质,因不愿缠足,人称“大脚观音”。店主夫妇爱女心切,一直到阿金28岁,才让其出嫁。期间,此女在酒店当垆劝酒,不少人慕名而来,小店因此而生意兴隆。

 
 
   图为迷楼内的蜡像,再现了当年南社诗人在酒楼聚会的情景。
   1920年12月。其时,柳亚子邀南社社友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人小住周庄,相聚在迷楼。他们在杯酒之欢,觥筹交错之际,触景生情,诗兴勃发,多次以店主女儿美貌为题,吟诗诵词,留下了大量的名诗佳句。
不知内情的人,见柳亚子他们常在德记酒店聚会,便猜测他们是在寻欢作乐。于是各种桃色新闻纷传开来。柳亚子的夫人听到传闻后便责问丈夫:“你是不是被她们母女俩迷住了?”柳亚子连连笑曰:“正是,正是。不过是被那酒楼给迷住了。”此后,柳亚子便给小楼取名为“迷楼”。
这便是“迷楼”二字的由来。

 
 
   图为青年时代的柳亚子。
后来柳亚子将这些诗作编成了《迷楼集》和《迷楼续集》,自费出版发行,柳亚子写了数十首诗,大多是赞颂文友之间的友谊和周庄的清丽景色的。其中柳亚子的《迷楼曲》长达78句,乃兴怀所及一夕而成,脍炙人口。由是,周庄迷楼名声大扬。  
 
 
   几个风流倜傥的青年诗人和一个当垆劝酒的美貌的女人,具备了既浪漫又传奇的元素,想不千古流芳也难。因为有这样一个传说,所以给了后世的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想必会有很多游客都会如我一样,猜想那阿金究竟是怎样美丽的女子,竟能让这些才子流连忘返,为其吟诗颂词?
 
 
   阿金或许这般模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阿金或许是这般模样,风姿绰约小天仙, 美目流盼,灵秀天成。 
 
 
  阿金也许是这般模样,惊鸿一瞥清流溪,一抹华云,一曲清柔。
 

      或许是徐志摩笔下著名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我想,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猜想,会有一万个阿金。
 
 
   1923年,柳亚子、叶楚伧发起组织新南社,提倡民族气节,引纳世界潮流。其宗旨影响极盛,周庄知识界中名流陶小沚、朱翊新、沈君崇、沈君匋、王阊称、黄人济等20余人纷纷加入新南社。他们中间有政治、文化、教育、新闻、医学各界人士,成为宣传新文化、反抗旧势力的有生力量。
上图为南社成员合影。

 
 
    图为暮年的柳亚子。
    当年,柳亚子以酒助兴,对迷楼的沉醉,当即题壁七律两首:
  小楼轰饮夜传杯,是我今生第一回。抉策贾生成底事,当垆卓女始奇少。杀机已觉龙蛇动,危幕宁烦燕雀猜。青眼高歌二三子,酒肠芒角漫扪来。

 
 
   迷楼现已成为纪念柳亚子及其南社社友的场所。走进迷楼,迎面可见柳亚子等人的诗词佳作,玻璃柜里陈列着诗圣们诗稿和遗物。
 
 
   建国后,柳亚子定居京都。位尊年高,仍眷念他心中的周庄迷楼与文人挚友,在为周庄新南社社友朱翊新主编的《学习词典》撰序时,定题为《怀念周庄》。在流光溢彩的华章中回忆道:“尝集里中卖浆家日迷楼者,酣歌痛饮,穷日夜忘返,予季率初则刻其诗为《迷楼集》行世矣!” 
 
 
   这是我从书上翻拍的照片。
   那美貌的阿金,应该是早已作古,她留给世人的是一段佳话,一个谜一般的美丽背影。
 
 
   有数不清的游人,都要在迷楼留下自己的影像。
 
 
     小楼仍在,诗人却早已远行了。照片翻拍自书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