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以载道”与“独抒性灵”

 江山携手 2016-04-05

“文以载道”与“独抒性灵”

黄荣华

源自《语文报》2009年第19

 

回顾一下,中华散文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哲学和历史);汉代散文的代表是司马迁的《史记》(史传);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文体是由大赋发展而来的骈文(可看做独立于哲学、史学的文学,但因多关注形式而最后走向死途);唐宋时期是以“载道”“明道”为旗帜的“古文”;明代的代表散文是独抒性灵的小品文,代表作家是徐渭、李贽、袁宏道、冯梦龙、张岱。此后,“载道”散文与“性灵”散文并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意思是说文章的变化兴替是与“世情”“时序”紧密相连的。确实如此,中国古代文章至宋代为止,虽然不同时代有一些变化(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但大体是走“载道”一途的。这个“道”当然是儒家之道。

 “文以载道”作为中国散文的主流观念,事实上一直强力地影响到今天。为什么?这其实是与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地位紧密相连的。前面我们在《认识中华文化的“地质层”》中所梳理的“仁”“礼”“信”“志”“爱国情”“担当志”“大丈夫人格”“勤劳”“俭朴”“斗争”“求索”都是儒家文化极力推崇的。这些宝贵的品质,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大支撑力。我们的时代需要真正的载道文章,而且永远需要!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永远需要鲁迅的理由。

但力倡载道文章不等于只要载道文章。我们同样需要性灵文字。正是不满于文坛的一切皆“道”或“准道”或“拟道”,将“道”变为唯一,充满道学气,明人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也正因为此,明代的小品文蔚为大观,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但提倡性灵也不等于只有性灵,那就又会走向一个极端。周作人可视为一例。周作人前期的散文有凌厉气,多数都应和着时代的节律,但后来逐步走向了唯性灵,因此文中也就没有了时代,没有了家国,变得高蹈虚脱。

其实,不管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时代,他的心中必然是有道有灵的,他只要将“道”与“灵”真实地书写出来,就必然有真性情。我们可以再回过头看看韩愈。韩愈写了《原道》《原毁》《进学解》等载道的文字,但也写了《祭十二郎文》《送穷文》等非常性灵的文字。我们还可以看看鲁迅。鲁迅一生致力于两个字:立人。但鲁迅的文字中有很重的孤独感、绝望感,这是鲁迅特有的性灵。

举韩愈、鲁迅为例,是想说明我们大可不必将“文以载道”与“独抒性灵”对立起来。(回到我们的中学写作,就是不要将你的课堂作文与心情日记对立起来)只要是生活在时代中,我们就必然有情感要抒发,有理想要书写,有责任可承担,因此我们的文章也就必然有道有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载我们生活之道,抒我们生活之灵。这是我们无论在阅读还是在写作时,都要特别清醒的。

              1120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