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冯建勋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2009年第16期 诗眼,指的是统帅全诗内容的某个词句,也指在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诗眼”在诗中的位置不一而足,《诗法家数》有云:“五言字眼多在第三字,或第二字,或第四字,或第五字……七言律难于五言律,七言下字较粗实,五言下字较细嫩。”也有诗派主张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潘邠老云:“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江村’之‘翻’与‘失’字,乃响字也。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之‘浮’字与‘落’字乃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眼”有营造意境,精确传情达意,使全句灵动生色、画龙点睛之功效。“诗眼”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考查形式表现为:找出某句或某联中用得传神的字,并分析此字的妙用;或直接点明某字,要求对其进行赏析;或简析此字的表达效果。考查能力层级为E级,即鉴赏古诗文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2008年语文高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天津卷、上海卷、安徽卷都有考查到“诗眼”的题型。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体把握诗意 沈德潜《说诗晬话》云:“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所以整体把握诗意是阅读理解和解题作答的根本。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解析】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现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地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表达了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如果不理解此意,就很难全面回答此题。另外标题和注解也暗示了许多内容,所以解题一定要全面把握信息,对诗意整体了然于心。 【参考答案】①孤臣的“孤”与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二、运用诗歌知识阐释画面 有关知识包括“诗眼”和诗歌表现技巧方面等。如上文中提到的“诗眼”在诗中的位置,诗眼常常为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虚字”。表现技巧有动静结合、联想想象、虚实相济、映衬对比等等,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中“拳”和“退”分别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和天阔飞鸿远去的景象,构成了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全国卷Ⅱ“小雨丝丝欲网春”中的“网”字运用联想、想象,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天津卷“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中“遍”和“稀”分别表现松茂鹤多和来访者稀少的情形,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上海卷“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的“雪”和“朱”,“雪”隐喻白发,和“朱”颜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 三、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在回答“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或妙处”类题型时,单纯从字面意思或表现方法上回答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联系作者的情感态度全面解答,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对“孤”字的赏析。又如(2008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解析】全诗以杨柳春风起兴,却没有描写春天的美景,而是表达一种伤春早衰的感叹,它是和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的。所以解题时要面面俱到,尤其在题面要求“联系全诗”的情况下,更得如此。 【参考答案】“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1750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