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赏析(3)

 冬天的雪223 2016-05-09

“字组”到了东坡先生这里,好像也蕴含有某种程度的“理性”的意味。所谓“字组”,是指上字与下字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一是上下字点画连笔写,如“病起”、“但见”;二是上下字点画构型,如“年年”、“云里”。(1)此帖约四十个字组,除第十六行只一个字外,每行皆有字组,第十三行五字全为字组,“衔纸君”与“门深”。字组涉及七十八字,占全篇一百二十九总字数的百分之六十有余。其中,“连笔字组”仅有五个,偏少,其余皆为“造型字组”,而这五个“连笔字组”同时又是“造型字组”。第七行“病起”、“头已”两个连笔字组相接,呼应对照,又与下字“白”似乎构成了一个更大的“造型字组”,她处于前述第一乐章的尾声,使人明显感受到由奔放转向收敛的全过程,至“白”字尾声戛然而止。(见图6)整幅有四个拉长笔势的悬针,既调节情趣,增加整幅疏朗的气氛,又与下字均构成字组,且个个奇妙,没有雷同。第二行“年”字的悬针锋尖是与右“点”相接,第五行“中”字的悬针锋尖是插进“偷”字左右结构中间的空隙中,第十一行“苇”字的悬针锋尖与“那”字顶部的凹处焊接在一起,第十三行“纸”字的悬针锋尖是与“君”字起笔横画相联,形成直角。(见图7)“造型字组”如此奇妙,应该说得

益于“引画入书”。“引画入书”,也是从苏东坡开始的。当然,此帖还有些字组不怎么受看,如“舟濛濛”、“门深”就显得比较呆板,

图7 

呆板也是变化多样的一端。没有一点败笔、劣字、呆字组,全篇的任意恣肆、天真自然就会减去好几分。

此篇书写状态极佳。大凡进入状态就会出现“游丝”。欣赏此帖,不可不回味“游丝”。细察一丝一毫,复原牵引映带的行笔过程,一定会有新的感受。第五行“暗中偷”字组,险峻而开张,精神抖擞,再细看“暗”字收笔与“中”字起笔之间委婉的飘丝,可以感觉到一缕闲雅的惬意,使整个字组增添了另一种情调;忽略这游丝,这种情调当然消失了,审美就有缺失。(见图7)第三行“苦”字中“口”部右上角“额外”冒出来的细长尖锋,实际上是“口”部收笔右顿下再回锋挑出的痕迹,可知其行笔多么迅猛。(见图8)第四行“花”字与“泥”字之间的游丝特别诡异,尚未见到过第二例。我个人理解,应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花”字收笔的出锋右旋下行是习惯动作,突然警觉发现位置不对,赶快回旋上行归位,再逆势反切而入写“右点”。这一切皆发生在一瞬间,不容思考,没有迟疑,堪称书法中顶尖级的高难度动作。(见图9)常有人提及苏翁笔法偃卧而不能悬腕,卧笔厚重确是东坡先生的风格,但卧笔不像有人说的卧得那么厉害,尤其是以为不能悬腕实在武断,仅“花泥”的游丝这一例就足见非悬腕则不能为之。

瞬间成永恒。东坡先生对自己的书法非常自信。他尝奋笔挥洒,卷后留下很长一段空白,说“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这卷书迹一定很精彩,但没有流传下来。朝廷下令禁毁苏门著作手迹,东坡先生许多自以为得意的书迹都没有流传下来,尤其是晚年非常得意的草书竟然未见一件。《寒食帖》则非常幸运。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黄庭坚于此卷后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此跋评论精当,书法也精妙,与苏帖可谓珠联璧合。明代董其昌跋语说“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清代将《寒食帖》收入内府,并刻入《三希堂帖》。乾隆皇帝亲自作跋,位于此帖与黄庭坚跋之间,曰“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大字作为引首。元丰五年初春,苏翁在黄冈城内东坡下废园筑草屋数间。堂成之日,适逢大雪纷飞,东坡居士喜得所居, 名曰“雪堂”。《寒食诗》当作于“雪堂”。“雪堂余韵”悠长,千余年过去了,只要我们面对《寒食帖》,就会听到那豪情跌宕的乐章。

注释:

(1)“字组”是笔者《书法学习心理学》中提出的新概念,旨在提供一种描述书法形态的新视角、新方法。该书1988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此后,笔者又发表《论“”字组》、《“字组”概念》、《论王羲之〈丧乱帖〉中的字组》、《论书法作品的结构与层次》等文章,作进一步研究,以为没有“字组”概念,就无法分析王羲之以下行草作品中具有紧密关系的上字与下字的组合形态。

 

(此文载《十大行书赏析》,湖北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