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仁政——乱世里的童话
肖风刚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2009年第13期
《孟子》一书中多次描绘了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为老百姓描绘的理想生活是:轻徭薄赋,农林牧渔得到发展,老百姓基本能解决温饱问题,其财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这是初步的生活目标。在此基础上老百姓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多种经营,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民富才能国强,因此说“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在注重富民的同时,孟子也不忘重视教育教化的作用,经过教育教化,人人都会有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之心,善良的百姓会更加善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梁惠王上》)。在家里长辈得到赡养与尊重,晚辈得到抚育和爱护,家庭是和乐幸福的,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社会是和谐安定的。沐浴着家庭亲情的阳光,享受着社会和谐的春风,这样的生活怎能不是百姓向往的呢?老百姓果真过上这样的生活,怎么能不关心、报效实行“仁政”的君主呢?“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孟子·梁惠王下》)君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时刻刻牵动着百姓的心,他们衷心地祝愿施行“仁政”的君主身体健康,万寿无疆,甚至为这样的君主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君主用心,百姓效力,各司其职:“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君王勤政爱民,百姓甘愿效忠,国富民强,这怎 然而孟子所处的时代已然是礼乐崩坏、诸侯混战相互兼并的战国时期,当楚国起用吴起,齐国起用邹忌,秦国起用商鞅纷纷为本国带来利益之时,又有谁会去关心孟子的“仁政”理想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