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什么叫“线索”呢?通常指将文章的材料组织串连起来,并贯穿在全文始终的某个事物或情感。作用是使文章的复杂材料成为有机整体。这好比一堆珍珠,用一根线把它们按一定要求串起来,才能成为一件珍品。 阅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应以时空变化或逻辑顺序为线索。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局部等。一般来说,单纯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行文的社科类文章并不多见,尤其是很少出现在高考的试题中,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不容易考出学生理解问题、筛选与提炼信息等能力。因此,关注逻辑顺序便显得尤为重要。如《说数》一文依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渐次展开,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呼出数学史上的一个个发明。思路清晰,层次细密,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层进式。(认识发展的逻辑顺序)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应以对事物的客观评价为线索。如《爱因斯坦与艺术》一文中,主要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要懂得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二是要初步体会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这两者的评价是层进式的,也是很多此类文章的标志性特征。 阅读实用类的文章,应以事件为线索。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和性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国难当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抓住了事件,也就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三、圈画关键词句,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前两个阅读方法是从宏观阅读社科类文章的话,那么这个方法便是从微观角度入手,因为每段文字不可能全部是重点内容,只有迅速地找到作者最想说的话,才是有效的阅读。文章中的关键标志词很多。表衔接上下文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表递进关系的:如“更、而且” ;表转折的:如“但是、相反、与此不同”; 表总结的:如“因此、总之、由此可见” 等,往往前后便是作者的观点,而其他便是绿叶在陪衬,即使这些“绿叶”未读懂,也别慌张,请记住:它们一定是为“红花”添色的。如“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重心应落在“更”后面的句子,由书写到了人。阅读时,有意识地捕捉那些标志性的语句,就能清楚、快捷地理出文章的思路。 同时注意,有些段落看似分为两段,实则表达的意思或并列或总分,要把其看作一个整体,这一点可能会出现在考试的试题中,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这里不再赘述。 (完)(源自《语文报高中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