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匠之门●《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山水画精品陈列展》

 枫馨斋 2016-04-05

《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山水画精品陈列展》

[1]
 



秋江雨渡
作者 :陈少梅 
创作年代 :1941 
规格 :131×67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陈少梅善于借鉴他人的笔墨长处,他取明代浙派画家吴亦仙的笔墨气息为己用,创作了《秋江雨渡》这件作品。画面构图取法自南宋的马远、夏圭,就是将内容集中到画面的一侧。在这里生动地表现了深秋中,一叶扁舟在风吹落叶、细雨斜风时,正要归去停渡的场景。前景中的大石,以大斧劈皴写就,刚猛苍劲、生动异常,恰当地表现出了岩石的特殊质地,以及岩石上雨水淋漓的湿润感;中景处,群树姿态摇曳,线条多为弯曲,笔墨苍劲,将风骤雨急情境下的树木挥写得淋漓尽致。陈少梅在题跋上写道:“偶抚此图,郁郁勃勃,觉江风海雨瑟瑟生指腕间也。”可见他对这幅作品所怀的情感。作者继承了他的老师金城的主张,破除了宗派界限,将各种表现手法融为一炉,因此在同一作品中既能读出老辣刚劲,又能品得工谨秀丽,收放间令作品韵味无穷。

 

 

 

 [2]

 

细雨骑驴入剑门
作者 :陈树人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 :96.7×42.3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剑门关,位于中国四川省剑阁县城南,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这里是大、小剑山的中断处,两旁是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侧山壁对峙如门,因此被称为“剑门”,它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和“蜀之门户”等美誉。此图是根据实景写生创作而成上午,它表现出了剑门关奇险、雄壮的山势。两处山崖相对,骑驴人物点缀其间,挑夫跋涉于山道,中间有瀑布自上而下流淌,一条山道则由山脚而上。陈树人对于山石的画法,多以勾线为主,用线笔法注重顿挫、粗细的变化,山石之中基本不见皴法,而是以青绿法设色,并在绿、赭色中间以淡墨描绘而成。他注重山体体积感的表现,树木多用墨线勾枝干,以色点染。陈树人对于山石的处理,可以从居廉花鸟画中的石块处理上找到一些来源,但他对于山水的写生则更多地融合了西画风景写生的观察方法,比如这幅图中对于山顶的处理,作者就是照实描绘,结果在画幅顶端形成了一个“V”型,这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是比较少见,甚至是忌讳的构图。

 

 [3]

 


秋山雨后
作者 :金城 
创作年代 :1924 
规格 :117.9×42.2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这幅画描绘了秋天雨后初晴景象。作者在题跋中写道:秋山雨后,青翠欲滴,于沙石间时有金光倏忽万象,真一幅李将军画本也。“李将军”指唐代的青绿山水画家李思训,他继承隋代展子虔的青绿山水并有所发展,形成了工整富丽的山水画风格。但他的画设色浓重,尚未脱离六朝以来求仙问道的范围。而金城的此件作品不仅仅追摹古人的意趣,而且在古法上又生变化。这幅作品虽然属于青绿山水一路,但色彩较淡,充满了雨后的湿润之气,因而自然气息更浓。近景处山石耸立,草木丛生,数座房屋立于山间平地。屋内人物众多,有临窗对坐而谈的文人,也有观看屋外景色的童子,还有整理货物的店家,人物的动作朴实自然。屋外奔跑的小狗,和正低头觅食的鸡群,则增添了更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摒弃了传统山水通常所表现的文人幽居或神仙题材,在金城的作品中,包含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中景处危山耸峙,缥缈流动的云烟体现出“无根之山”的巍峨,并赋予画面强烈的动感。远处群山连绵,天山一色。作者留出大片天空,加深了整个画面的空间感,雨后青山的空旷悠远瞬间产生。同时,天空也施染了颜色,犹如后乌云还没有完全散尽的时候,阳光时有时无,因此有题跋中所写的“于沙石间时有金光倏忽万象”。作者根据雨后秋山的主题,以淡彩统一画面,既有色彩丰富的秋山之景,亦不乏生动自然的日常生活描绘,因而充满了生动的气息。

[4]

 


山水
作者 :陈师曾 
创作年代 :1920s 
规格 :135.2×48.6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此幅作品取意唐代诗人王维《过香积寺》中的诗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幅山水所表现的对象和体现的意境正是对这首诗的写照。幽僻的深山中,一股泉自山间顺势流出。苍劲奇倔的老松下面,一人独坐,正观泉望石,悠然自得。右侧,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崎岖而上,消失在深山中。而远处,一座寺庙半藏半露于密林当中,周围云雾缭绕,幽静深僻的意境中仿佛听到寺院的钟声在林间回荡。作者多以勾勒法描绘山石,略微施加了皴法,表现出岩石的坚硬、巨大。上面有松树盘踞,林木茂密。近景处,自深山曲折而下的山泉因巨石的阻挡,似乎发出低沉的呜咽,长短线条的交替使用把水流的轻重缓急以及逐石而下的层次感形象地传达出来。画面的底部为表示潭水的大片空白,泉水冲破巨石的障碍顷刻汇入水潭,节奏由紧而缓,同时,满塞的画面在此却空无一物,境界豁然开朗。整幅画既有深山古寺的静又不乏水石争斗的动,既有险峻山石的紧凑又有平旷潭水的舒缓,以极强的节奏和准确的艺术语言再现了王维诗句的意境。


[5]



 



夏山烟雨
作者 :吴庆云 
创作年代 :1915 
规格 :133.7×65.3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吴氏山水多写乡村小景,溪流小舟、木桥行者、寺院高塔、文人闲卧等,并且多置于烟雨云雾的江南景象之中。本幅为吴庆云1908年所作,上题款“仿米襄阳笔法”,是吴氏晚年糅米家墨戏与西式画法为一炉的典型画风。米家墨戏是米芾为表现“一派江南”而自创的体格,横笔墨点层积,透虚灵之气,开了山水画领域“平淡天真”审美趣味的先河,之后成为文人山水追求的典范样式,历来不乏后继者。元代高克恭、方从义等在其“墨戏”的基础上,丰富了用笔形态的变化,将墨的运用向前更推进一步,使笔墨语言上趋向规范化,但整体格调仍不脱米氏意趣。此幅仿米山水变横式构图为竖式,在左右开合交错中加强对纵深感的表现,并采用了一定的空气透视,近实远虚,烟云弥漫,逐渐推远,所有景象似乎笼罩于朦朦烟雨中,空间极为深远;细看之下,前景树石结构交代尤为明晰,水脚处以淡花青色轻笔带过,山体以淡赭墨色层层烘托,典型的米氏横点在其中;远山与天空大笔湿染,清透喜人;点缀画中的几处屋舍显然遵循了一定的焦点透视法,具体而真实,与简笔的点景人物都似乎受到日本绘画的影响。吴庆云的这种画风一改传统文人山水的超脱格调,添加了趋俗的趣味,与海上画家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整体转向的趣味相一致。但是,吴庆云的作品在画面形态上可谓是独树一帜。虽然论者多认为吴氏山水由于先在纸面施水、使局部笔墨洇晕开来,略显模糊、疲软,画境整体气格也趋俗气,从而丧失了传统笔墨书写的精神特质——但客观讲来,吴氏确在米家墨戏的基础上脱出了新境,它们真实而清新,这在晚清少作山水画的海上画家群体中殊为少见。


[6]

 

 


远寺夕照图
作者 :吴庆云 
创作年代 :1903 
规格 :104×57.1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此幅《远寺夕照图》取法两宋时期的全景式构图,“三远”兼具,大气厚重,山石以牛毛皴与披麻皴两种皴法为主,并辅以淡墨多次渲染,既不失笔线骨力,又得以显草木华滋、山石墨韵。主体山势崔嵬直上,呈高远之态;左侧树石间安置屋舍楼阁,虽然空间挤迫,却布景妥帖,有幽深的趣味;右侧山谷以平远之势推进,形成近、中、远三段景致:近景处,两人坐在舟上回望,并将视线导向了中景。中景处,二人过桥,老者拄着拐杖,童子抱琴,有意思的是,童子也回首顾盼,大有依依不舍之意;逆水流而上,是落日余晖的灿然景象,远寺古塔,钟声回响,群鸦盘旋,极好地渲染出日暮时分的肃然与悠远。画面保留了较强的传统笔墨形态,当为吴庆云向“烟雨云山”这种典型风格过渡时期的一幅佳作。

[7]

 

 



风壑云泉图
作者 :吴昌硕 
创作年代 :1918 
规格 :135×66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吴昌硕在审美思想上崇尚古朴野逸,他的山水画古意盎然,深受董其昌、石涛等人的影响。《风壑云泉图》笔意沉稳,有高古厚重之感,画面表现了高山深壑之中,茅屋主人独坐屋檐下,听泉观云的闲适场面。作品用墨浓淡相宜,画面层次清晰,井然有序,左下角表现内容丰富,树石之间掩映一间茅屋,大石苔点斑驳,树木姿态各异,水草摇曳于水潭中;远山的描绘虽然用笔萧疏,但突出了险绝的气势,深壑之上云雾环绕,流泉自深谷而来。试想,画面主人公身处其中,面对长空之上云卷云舒,内心会做哪般感怀?整幅作品用笔疏简,但率直之下显浑厚,尤其是吴昌硕以花卉之法画山水树木的方式更令这幅作品独具特色。


[8]

 

 

春山图
作者 :齐白石 
创作年代 :1922 
规格 :141×39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这件山水作品,山体雄险突兀而墨色秀润,作者将连绵的群山“挤进”狭窄的立轴中,由近而远延展开来。画的底部是小山的一角,中部群山之中一座茅屋立于山顶,成为画面的中心。两座突兀的山峰似乎是拔地而起,并向内倾斜,形成了呼应之势,它既体现了山的险峻,又紧凑了画面、稳定了构图。远景处的山没有按照虚实关系,进行淡化的处理,反而加重墨色,拉近了中景与远景的距离。整件作品以大写意手法,以长披麻皴为主要形式语言刻画山的形象,但是不乏精彩的细节之处。中下部两块山石之间,作者用寥寥数笔便把山涧流水由上而下汇入河流的层次和动态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笔简意赅。高山、流水、茅屋……这些本是中国古代文人山水中的必备因素,但是作者的山中并没有飞瀑,也没有寒林,只有几棵略施淡彩的树,少了几分清冷,多了几分温暖,少了几分孤傲,多了几分世俗。这与传统文人山水画那种士大夫阶层或高雅、或冷傲、或避世的精神趣味拉开了距离,画面的生活气息更加浓郁。
 



 [9]

 

 



滕王阁
作者 :齐白石 
创作年代 :1930s 
规格 :135.3×31.8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齐白石的山水画学习最早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在1902年到1909年齐白石应朋友之邀外出远游,“五出五归”,历经十几个省市,探访了多座名山大川,临摹过不少作品,这使他的眼界与胸襟大大开阔,因此画风也随之一变。回到湘潭后,齐白石将远游得来的画稿重画了一遍,编成了《借山图卷》,共计五十多幅。《借山图卷》成为齐白石山水画新变和形成个人面貌的转折点。他打破了当时主流山水画的程式,在画面的构图、内容等方面都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幅画题为“借山图之十七”,当是《借山图卷》中的一幅,描绘的是滕王阁附近的景象。画面采用平远构图,近景处仅画滕王阁的两层以及多座房屋的边角;中景处略施赭色表现两块沙洲,上面点缀树木,逸笔草草;远景处群山连绵,水墨淡着色。楼阁、树与山之间大量留白,水、天、云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宁静、淡雅的意境。齐白石将传统山水画图式中的重峦叠嶂、飞瀑流泉提炼的更加简洁、概括,群山和树木以大写意的笔法,寥寥数笔写成,干净利落,于简略朴素中寻求山水意味,平中见奇。

 

[10] 

  


秋江夕照
作者 :陈树人 
创作年代 :1943 
规格 :46×81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此图是陈树人在1943年描绘的嘉陵江秋景,画面构图以一河两岸的形式经营开来,近景处,在画幅的左下角有一岩石,一艘乌篷船藏泊在岩石之后,露出一半船身。远处,一艘摆渡船行至江中,舟中掌舵的、划桨的及乘渡者的动态形象都清晰可见,对岸江边有三两个待渡的人,和江中摆渡船之间形成呼应关系。对岸处还泊有一船,使江面的三船呈现为近大远小的效果,构成了画面的纵深感。对岸沿江滩而上,丘陵起伏,在树木掩映的山脚与山坡之中座落着零星村落与寺院宝塔,宝塔在夕阳的映照下,霞光普照,群鸟围绕塔尖飞翔,给寂静的画面增添了生机。在画法上,陈树人多以线条概括地表现物象,山石之中不用皴法,而是用色渲染,色彩通过冷暖色的对比来体现出阴阳向背。江面和天空以淡色描绘,这不同于传统的留白法。由此可见,陈树人在绘画手法上融入了西方技法,但是他在改革之中依然保留了传统绘画的基本元素和对于诗意的的营造。陈树人擅长作诗,而画中秋江夕照的诗意营造正是十分精到。

                         [11]

 

 



江行即景
作者 :黄宾虹 
创作年代 :1948 
规格 :118×29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这幅作品是黄宾虹在85岁高龄时所作,此时作者的艺术造诣更进一步,他所追求的水墨画的“深厚华滋”同时也达到了新的极致。黄宾虹喜爱夜晚的山以及“晨昏或云雾当中的山”,因为它们所呈现的深沉苍老与黄宾虹用墨浓重、追求山水画浑厚华滋的意境是一致的。对墨色的运营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风格,此幅画中画家先以迅疾之笔勾勒山形,再用长、短披麻皴进行皴擦,然后再施以密密麻麻、或浓或淡的点,层层积墨,浓破淡、淡破浓,同时施以石青色,让画面具有了林木葱郁、云雾湿润的视觉效果,而江面及天空的留白又与这些表现形成了很大的对比关系,令画面更加苍厚饱满。
 

[12]

 



护林
作者 :黎雄才 
创作年代 :1959 
规格 :149×322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松树、岩石与瀑布流水,是黎雄才山水画中惯用的三种元素,尤其是他对松树驾轻就熟的表现最享有盛名,他的山水画创作以写生为主,深入山川,师法自然,笔下的景色具有一种亲临其境之感。这幅作品中,画面前景以近乎特写的方式表现了几棵参天古松,临潭水而立,有的新枝蕴藏无限生机,有的枯木横陈显出坚韧顽强,枝干嶙峋、姿态各异;中景处,瀑布流水从山顶倾泻而下,一队骑马的护林队员正跋山涉水,向丛林深处的着火点奔去,湍流的激水与行动的人马打破了森林的宁静,静中添动,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远景处,烟雾笼罩下隐现的森林,茂盛而神秘。整件作品以写生的方式进入创作,打破了传统中国山水画开合式的构图模式,从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图式。笔墨渲染上,作者运用了写实性的笔墨,采用大笔揉擦、色墨渲染的方式,真实而精谨,令作品在浑厚间具有了空气朦胧的飘渺氛围。通过这件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黎雄才始终秉持岭南画派融合中西的变革手段,在中西绘画中寻求契合点,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适应了新中国的文艺诉求。



[13] 

 

 



黄河龙门口
作者 :方济众 
创作年代 :1960 
规格 :85.4×55.7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方济众是“长安画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这幅作品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此时正值长安画派崛起之时,同时这也是方济众个人在创作上学习、思考和提升的阶段。该幅作品墨色混合,在山石的描绘中注意墨与色的搭配使用。画家在焦淡、干湿的墨色中,以拖泥带水的技法对岩石进行勾勒、点染,使岩石在整个画面里沉稳而有力,山石气韵连贯。他将书法融入绘画,前景中的墨林以干笔和湿笔,以写意的方式点出。河中的船只行进在湍急的水流中,流水直抵画面上部的河流口岸,分割了画面。两座山峰间悬有一座新桥,桥上是往来忙碌的行人。整幅画面整体、概括,以“表现”之法显现了黄河龙门口的壮阔气势。画家将传统文人画引入现实生活,继承变革传统绘画的技法与模式,从大的构图和整体气势入手,塑造并追求豪放雄伟的整体效果,讴歌山河新貌。

 

[14]

  


待细把江山图画
作者 :傅抱石 
创作年代 :1961 
规格 :100×111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待细把江山图画》是傅抱石晚年山水画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此作的构图和笔法与他在1960年创作的《漫游太华》和《西陵峡》两件作品颇为相似。画家以其独到的视角和创造力,将华山奇峭无伦、壁立千仞的雄姿呈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是方形构图,但画家将山峰伸出纸外,不留天空,以几缕云雾隔断山腰,虚实相生之间更显华山遮天盖地、直插云霄的磅礴气势。此外,画家对树木、房屋、人物等细小配景进行了精细的刻画,也同样反衬了华山的卓绝雄姿。笔法上,画家使用其特有的“抱石皴”,散锋笔法得到充分施展,左侧山体着墨较多,干湿并用,显出山峦的浑厚苍郁。右侧山体以潇洒灵动的干笔枯锋迅速写出,笔力健劲,中部缭绕的云烟令画面倍显空灵。与高山石壁的磅礴气势相对的是前景中的林木村舍,画家以湿润浓墨信手点缀的细小精致,既使空间深远、辽阔,又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宁静的诗意,使其更加意味无穷。设色上,此作大量运用淡赭色,色与墨融为一体,沉着而大气。此图是傅抱石华山写生归来之作。1960年,傅抱石率江苏国画院的画家们到达华山,因体力原因,他没能登临山顶,只在山下青柯坪附近观仰华山。因此,虽不能完整描绘华山全貌,但仍将华山险峻、奇崛的磅礴气象表现得呼之欲出。画家以辛弃疾的“待细把江山图画”作为画题,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15] 

  


水上鱼鹰
作者 :林风眠 
创作年代 :1961 
规格 :66.9×66.3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林风眠的美学思想具有超前意识,他以一生不懈的努力,证实了中西融合亦是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可行途径。他在否定传统文人画程式的同时,吸取与保留了传统文人画对于神韵的注重,他创造出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使中国画的表达方式既具民族性又具世界性。林风眠的画,有倾向于色彩表现和水墨表现两种形式,他的水墨画常以简练的线条和阔笔墨块,通过富有韵律的构成,来表现恬静的鹤、鹭等水鸟,以及那些荒寂的自然景物,这些作品表露出了他内心的孤寂,以及对民族的忧虑等情怀。这幅作品就是此类代表作之一,几笔淡墨横扫,表现水天一色的空旷渺远,近处几笔重墨,描画出几叶小舟,还有舟上的鱼鹰,自然流畅又耐人寻味。画面结构严谨,意境悠远,有一种似真似幻的韵味,灵动而不失深沉。


                      [16]

 

 


草原牧歌
作者 :谢稚柳 
创作年代 :1961年 
规格 :138.2×67.6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这幅作品充分地呈现了内蒙古草原的春日生机。画面以青绿设色,写出淡雅简远的意境。低缓丘陵上,二人骑马前行,其中对人与马的勾勒都笔法精严,神貌一丝不苟,隽秀典雅,融会古法。谢稚柳一生画风多变,本幅作品是其工笔细写时期的佳作。作品构图出新意,中下部大面积铺展草原图景,地势高低起伏,变化微妙丰富,满目青葱,笔触细腻,尽善尽美。上方留白处天空所占比例较小,给人以野旷天低、一目澄然的畅怀意象。风和日好,骏马骁腾,静观此画,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画面温婉雅丽,深具中国传统文人画风骨,笔墨细腻,风雅脱俗。谢稚柳热衷古画观摩,他将浓郁的人文气息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使画面具有宋元绘画的朴拙,因而自成了一种风貌。


[17]

 

 

风景
作者 :林风眠 
创作年代 :1961 
规格 :66×67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此幅风景画运用淡墨,突显出了视觉上的质感,摆脱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公式,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富有民族特征,具有色彩协调又墨韵生动的艺术风格。远山悠远简淡,近舟静谧安然,给予观者一种寂静空灵的感受。林风眠的创作把中西绘画的长处加以调和,并赋予其独特的风格,这在他无论是以中为主还是以西为主的画面上都得到了相当完整的体现。尽管他的作品,表现的意图多种多样,但林风眠都把意境、神韵与情趣的表现,放在了统率全画的位置上。
 

[18]

 

 


黄河清
作者 :傅抱石 
创作年代 :1960 
规格 :51.2×76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1960年9月21日,以江苏国画院为主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到达三门峡工地,写生团成员被工地上的繁忙景象深深鼓舞,他们利用三天时间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崭新艺术境界的写生作品。《黄河清》就是傅抱石以三门峡工地为题材创作的。该作没有拘泥于工地繁忙建设场面的表现,而是以大胆的取舍、巧妙的立意,将作品内容在宏大的视野下展开,获得了较为深远艺术境界。画面左下角的山头描绘运用大泼墨的方式,山上耸立的巨大高压电线杆凸显了此处在画面中的地位,高压输电线横贯画面左右,增加了作品的空间开阔感。在其他三个山头上,画家分别以几条道路分割成不同的形状,道路上车水马龙,人群往来不绝,山头上工棚密集,这些繁忙的景象构成了一派声势浩大的建设场面。黄河水由左上绕着远山曲折而下,澄明如镜的蓄水湖占据了画面中心,远方的黄土坡绿意盎然,画面与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使人联想到“圣人出,黄河清”的典故,从而令作品具有了不同于一般画作的鲜明的时代精神。


[19]

 

 

林海田山
作者 :赵望云 
创作年代 :1959年 
规格 :146.5×80.5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是长安画派的理念。解放后,赵望云进入个人创作的高峰期,他与其他画家深入各地写生,将人物与自然相结合,为这一画派理念种下种子。该作品中,赵望云作者描绘了广袤的林区、山间的梯田以及劳动人民的景象。一行人物或拿铁锹或抗锄头,走在深山密林之中。前景用重墨密笔,皴擦岩石,展现茂林叠翠,巨树参天,而无论是遒劲老松还是林场新苗,都具有总体向上的参天态势。远方梯田以淡墨写出,横向递推,营造出连绵不绝的风景。景色由近及远、画面由下及上,全以墨色写成,不作多余设色,画面的丰富感全凭多变的笔法而造就,赵望云以不同笔法描绘针叶林、阔叶林等不同形态的树木,笔笔精到。这幅作品体现了画家此时期创作追求的转变,他已从对农民形象的直接描写,转移到了描绘他们生息劳作的原野山川,其过去农村写生式的人物画已演化为以景为主的山水画,这一类作品,赵望云称之为“风景画”。这种变化反映出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画家从写生中悟得的笔墨技巧正在日益丰满、深厚起来。


[20]

 

 

终南春晓
作者 :赵望云 
创作年代 :1956年 
规格 :162.8×82.7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终南山是中国秦岭山脉的一段,简称南山,它西起陕西眉县,东至西安蓝田县,主峰位于长安区境内,海拔2604米。作为“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的赵望云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方针的引领下,将目光关注到了终南山下农民的生活。画家在这幅作品中将山水画和现实生活中农民的生活场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传统山水画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特有的生活气息。画面上端正是终南山脉,山峰叠翠,雾气萦绕;山脚之下,溪水潺潺,一条大路蜿蜒远去;路边的杂树相错,由近及远,树梢开始泛绿,几株低矮的果树已是开满红花,溪边也以墨绿色点染,画面之中洋溢着初春时节的自然气象。画家在杂树丛中点缀着出工劳作的农民以及儿童,他们神态各异,有手持劳动工具的妇女带着小孩和同行的人在边走边交谈,也有手持烟斗的老农赶着他的牲口到溪边喝水,还有玩耍的儿童。画面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这来自于画家对于当地生活的感受。画家以“终南春晓”作为题目既表明对自然季节的表现,同时也象征着农民在新时代里迎来了春天。

                [21]

 

 


山静瀑布喧
作者 :李可染 
创作年代 :1962 
规格 :80×55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作品整体画面十分充实,唯一的虚处又以长题款作填写,充分体现了“李氏山水”的主要程式,也就是为突出主体山势而截去峦顶,达到满幅布置的效果。这与传统山水画为天地留有空间的做法极不相同。画面前景重点表现了自山涧奔流而下的溪水,石桥横贯其上,树木临溪而生,各种形象细节丰富,并以赭石、石绿、石青等色点染,这些精到的表现令这部分在大片墨色中愈加跳跃,特别是留白的溪涧成为画面最亮的画眼;中景处先以湿润的淡墨写山体,又以浓墨勾画树木,最后以重墨不断积加,并以石青渲染,墨色层次变化丰富,凝重而不僵死,虽然并没有细致的描绘,却尽显密林的暗重,林间适当留有空隙,浓黑中透着疏松,成功地表现了山林中的逆光效果;远山以淡墨描绘,右上角的山口使空间通透。同时,一条飞瀑自画面右上角倾泻而下,隐现于山林之间,贯通了作品的上下气韵。这种“山前亮、山中黑、远山灰”的色调变化也是李可染山水画的经典程式。整幅作品苍润清新,湿气扑面而来,氤氲的墨色写尽雨后苍山青翠,宛若有水雾升腾林间,飞瀑击石,山涧回声,有一种 “鸟鸣山更幽”的妙趣,将画题“山静瀑声喧”的景象营造得淋漓尽致。

                         [22]

 

 


常熟田
作者 :钱松喦 
创作年代 :1963 
规格 :52.8×35.7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1963年创作的《常熟田》是钱松喦在江南写生时,根据在常熟虞山上所见到的江南鱼米之乡新景象而有感而作的。在虞山上,向南眺望,只见千顷良田,与尚湖连成一片,天然良田在劳动者的精耕细作下被划为方整的形状。钱松喦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了这幅作品,画面采用俯视的视角,表现出良田与湖泊由近至远、一望千里的气势。画幅左下方用概括的手法画出一个巨石,表示观者所在的位置,山脚下带有江南特色的白墙黑瓦建筑沿着尚湖而建,在湖港上由多座拱桥连接着两岸,湖中帆船点点,湖泊河道两岸是平整的良田,河道蜿蜒曲折地延伸至远方,逐渐虚化。对于河道的空白画法既成为画面的意象,又在构图上起到了透气的妙用。在设色上,主要以石绿色调营造自然生命的本色,又以赭色点缀,与之相呼应。此幅作品尺幅不大,但是钱松喦却在画面之中表现出了咫尺千里的壮美气势,体现了新中国农业建设欣欣向荣的气象。这幅作品以传统笔墨与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相结合,体现了新中国以来农业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新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23]

 

 

云岩观瀑
作者 :黄君璧 
创作年代 :1969 
规格 :119×59.5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云水瀑布是黄君璧擅长的主题,他对瀑布之景情有独钟。黄君璧晚年时应南非开普敦博物馆之请,前往访问及在约翰尼斯堡美术馆举行展览。其间,他畅观了维多利亚瀑布。之后,又赴巴西访张大千,观衣瓜索瀑布。转至美加边境,再览尼加拉瓜瀑布。壮阔的自然景色,印之于胸中,成之于笔下。此作境界开阔,崇山峻拔,林木葱郁,飞瀑如练。画家以浓墨短笔写前景中的老松,松干挺拔威严,墨色与力度都突出了树木的苍润风貌,一派堂堂的君子之风。岩边树下两位隐士对谈幽坐,观赏瀑布,聆听泉水,人物闲雅的姿态通过寥寥数笔而勾画了出来。山石的画法上,画家以石青略染,渴笔皴擦,画面左侧伫立一块突兀的大石,岩间一株松树横斜而出,为画面增添了变化。右上部分两山岩之间,悬挂一条飞瀑,倾泻而下,是全图的重点。瀑布下方处进行了留白,略微施加了淡墨,表现出水、云、雾在空气中交融的潮湿感。构图上,此图以纵向取大势,山石、树木挺立不屈,与画面左侧的竖向题跋、右上方的岩间飞瀑相呼应。同时,岩间横向伸出的树枝、前景老松的姿态与溪流间的卧石,都以横向穿插其间,使画面错落、具有节奏。黄君璧早年学习西画,又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因此善于对画面整体空间和气氛的营造进行把握。尤其是其笔下的飞瀑,虽然壮丽,却透着一种林泉之中的淡漠与宁静。


                [24]

 


硃砂冲哨口
作者 :陆俨少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 :109×67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硃砂冲哨口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这里的地势极为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画面右部的长篇题款,记述了硃砂冲哨口的地理特征以及此处作为革命纪念地的精神内涵。这是陆俨少的一幅晚期作品,他在“文革”前形成的自家面貌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画面中注重留白透气,云气以留白表现,树梢与山峰的光线明亮处,也都采用了留白技巧,虚实相生,变化无穷。尤其在画面中上部的大片白云,与各个局部的留白相呼应,强化了画面的升腾感和运动感。陆俨少的山水画亦工亦写,与他的早期作品相比,他的晚期作品更注重写意性。山水的形象概括、简洁,画面整体感强,用笔自由,具有书写感;墨色润泽,增加了泼墨的成分,用色也愈加大胆强烈。与此同时,这种大胆又是有节制的、多样化的,因此这幅作品也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寓工于写的特征。


[25]

 

 


逍遥游
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98 
规格 :145×368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吴冠中在油画创作之余,逐渐兼作水墨画,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的材料与工具来表现现代精神。他探求水墨画的革新,并善于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表现诗情画意,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作品构思新颖,章法别致,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性,令人耳目一新。《逍遥游》系列是吴冠中年近80高龄所作的大画幅作品,其中运用了繁复错综的线条,和大小、形状不同的色点,体现了吴冠中对笔墨创新的实践和探索。



                      [26]

 

 


温州茶山景色
作者 :应野平 
创作年代 :1963年 
规格 :119×63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这幅作品是画家描绘温州茶山的春日景色,它从画家在江浙一带山村水乡的写生实践中而来。画面近景以及对茶山的描写上,用笔相对粗放,而山脚下屋舍却不失细节,并且采用了西方透视,显得历历分明。山边流水将人的目光引向画面中、远景的广阔平原,江南聚落如实呈现。河流如一条白练延伸到视线的远方,一片青葱的雾气笼罩了麦浪,四月桃花点缀其中,尽显春日盎然生机。应野平崇尚用笔,整幅作品力求将细节的完善和笔墨的丰富统一协调,色彩淡雅朴素,意境明丽清新,充满新时代的生活气息,因此雅俗共赏,给人亲切的感受。应野平告别了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气,将书斋式的水墨画蘸上了新时期的墨色,表现丰衣足食的现代大众的生活环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应野平实践着“把传统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请出书斋,请到人民大众中去”的理念,这一点,可以被视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革命,其中意义已远超技法的范畴。


 

[27] 

  


天堑通途
作者 :魏紫熙 
创作年代 :1973 
规格 :85.2×140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此图为魏紫熙在文革期间以南京长江大桥作为题材的主题创作,南京长江大桥是由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是长江上第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它于1968年建成通车,它的建成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事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用艺术的方式表现这一重大建设成就成为当时艺术家的重要任务,魏紫熙接受了这个当时指派的命题创作,画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写生,并画了多次画稿才得以完成。画面所选取的视角是从幕府山向远处眺望所见,画家采用艺术的手法,将江边的幕府山作为近景,在雾气缭绕的几重峰峦之后,南京长江大桥雄姿毕现,一桥飞跨南北,切合了“天堑通途”的主题。在绘画手法上,画家以雄浑浓重的笔法表现金陵江边的山景,山间雾气的表现使画面之中各种物象变得统一灵动。江面采用传统的波浪画法,波涛汹涌。画家通过对江上的百舸争流、江边的建设场面以及山顶的建筑电杆这些情节的表现,准确地传达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语境。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魏紫熙在描绘新中国山河巨变的过程中完成了传统中国画的改造。
 

[28]

  

 


普陀山
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 :95.2×99.7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期间,吴冠中一直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着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在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使画面富有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吴冠中曾说:“我想造一座桥,是东方和西方、人民和专家、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桥。”可以说,他渴求的这座桥正是他一生的艺术主张,那就是艺术要能够做到既富有东方意趣,又具有时代特征。他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同时还不断积极探索中国画的革新。《普陀山》这件作品构图别致,以线条勾勒出占据画面主要部分的大石,作品上方边角处的大海,摇曳着帆影。与团团大石相呼应的,是围合于其中的青瓦白墙的江南民居。作品构成元素虽然单一,却营造了深邃的画境。在技法上,作者舍弃了传统中国画中的皴擦等笔墨语言,通过以线条为主、以点染相配合的方式,和以黑白灰、红黄绿为色彩主调的手法,令传统的中国画具有了现代精神,让人耳目一新。

 

[29] 

  

 


把物资运到祖国边疆
作者 :刘子久、王颂余 
创作年代 :不详 
规格 :67.5×92.8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把物资运到祖国边疆》由刘子久、王颂余师徒二人合作而成,这是一幅以传统山水笔法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此画为大景构图,山峦连绵,气势恢宏,山路崎岖蜿蜒,山势纵深层叠。一队满载物资的军车在山区公路上向前行驶,点出了整幅画的主题。画家着重描绘岩石的钢骨、棱角处,并以淡墨皴擦,浅淡的石青突显了地域的疏旷和山石的冷峻。全画境界宽阔,近景中是山石的密点树林,山路以横向曲折之势推进了景深,右侧高大的峭壁直立,纵势突出,体现出山高路远,艰险陡峭的情境。远景使用轻擦淡染,使得千里行路景象得以呈现。画家将崇山峻岭的复杂状貌层层铺展开来,构图精心经营,用笔考究紧致,成为表现国家建设图景的新山水画之作。作者在技法学习古人的基础上发扬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

===============================

编辑/萧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