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山水画精品陈列展【组图】

 Wsz6868 2013-05-21

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山水画精品陈列展【组图】

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山水画精品陈列展(三) - 林夕(逸尘) - 夕林阁

山静瀑布喧

作者 :李可染 
创作年代 :1962 
规格 :80×55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作品整体画面十分充实,唯一的虚处又以长题款作填写,充分体现了“李氏山水”的主要程式,也就是为突出主体山势而截去峦顶,达到满幅布置的效果。这与传统山水画为天地留有空间的做法极不相同。画面前景重点表现了自山涧奔流而下的溪水,石桥横贯其上,树木临溪而生,各种形象细节丰富,并以赭石、石绿、石青等色点染,这些精到的表现令这部分在大片墨色中愈加跳跃,特别是留白的溪涧成为画面最亮的画眼;中景处先以湿润的淡墨写山体,又以浓墨勾画树木,最后以重墨不断积加,并以石青渲染,墨色层次变化丰富,凝重而不僵死,虽然并没有细致的描绘,却尽显密林的暗重,林间适当留有空隙,浓黑中透着疏松,成功地表现了山林中的逆光效果;远山以淡墨描绘,右上角的山口使空间通透。

       同时,一条飞瀑自画面右上角倾泻而下,隐现于山林之间,贯通了作品的上下气韵。这种“山前亮、山中黑、远山灰”的色调变化也是李可染山水画的经典程式。整幅作品苍润清新,湿气扑面而来,氤氲的墨色写尽雨后苍山青翠,宛若有水雾升腾林间,飞瀑击石,山涧回声,有一种 “鸟鸣山更幽”的妙趣,将画题“山静瀑声喧”的景象营造得淋漓尽致。

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山水画精品陈列展(三) - 林夕(逸尘) - 夕林阁

 

常熟田

作者 :钱松喦 
创作年代 :1963 
规格 :52.8×35.7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1963年创作的《常熟田》是钱松喦在江南写生时,根据在常熟虞山上所见到的江南鱼米之乡新景象而有感而作的。在虞山上,向南眺望,只见千顷良田,与尚湖连成一片,天然良田在劳动者的精耕细作下被划为方整的形状。钱松喦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了这幅作品,画面采用俯视的视角,表现出良田与湖泊由近至远、一望千里的气势。

       画幅左下方用概括的手法画出一个巨石,表示观者所在的位置,山脚下带有江南特色的白墙黑瓦建筑沿着尚湖而建,在湖港上由多座拱桥连接着两岸,湖中帆船点点,湖泊河道两岸是平整的良田,河道蜿蜒曲折地延伸至远方,逐渐虚化。对于河道的空白画法既成为画面的意象,又在构图上起到了透气的妙用。在设色上,主要以石绿色调营造自然生命的本色,又以赭色点缀,与之相呼应。此幅作品尺幅不大,但是钱松喦却在画面之中表现出了咫尺千里的壮美气势,体现了新中国农业建设欣欣向荣的气象。这幅作品以传统笔墨与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相结合,体现了新中国以来农业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新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山水画精品陈列展(三) - 林夕(逸尘) - 夕林阁

云岩观瀑

作者 :黄君璧 
创作年代 :1969 
规格 :119×59.5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云水瀑布是黄君璧擅长的主题,他对瀑布之景情有独钟。黄君璧晚年时应南非开普敦博物馆之请,前往访问及在约翰尼斯堡美术馆举行展览。其间,他畅观了维多利亚瀑布。之后,又赴巴西访张大千,观衣瓜索瀑布。转至美加边境,再览尼加拉瓜瀑布。壮阔的自然景色,印之于胸中,成之于笔下。此作境界开阔,崇山峻拔,林木葱郁,飞瀑如练。画家以浓墨短笔写前景中的老松,松干挺拔威严,墨色与力度都突出了树木的苍润风貌,一派堂堂的君子之风。岩边树下两位隐士对谈幽坐,观赏瀑布,聆听泉水,人物闲雅的姿态通过寥寥数笔而勾画了出来。

     山石的画法上,画家以石青略染,渴笔皴擦,画面左侧伫立一块突兀的大石,岩间一株松树横斜而出,为画面增添了变化。右上部分两山岩之间,悬挂一条飞瀑,倾泻而下,是全图的重点。瀑布下方处进行了留白,略微施加了淡墨,表现出水、云、雾在空气中交融的潮湿感。构图上,此图以纵向取大势,山石、树木挺立不屈,与画面左侧的竖向题跋、右上方的岩间飞瀑相呼应。同时,岩间横向伸出的树枝、前景老松的姿态与溪流间的卧石,都以横向穿插其间,使画面错落、具有节奏。黄君璧早年学习西画,又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因此善于对画面整体空间和气氛的营造进行把握。尤其是其笔下的飞瀑,虽然壮丽,却透着一种林泉之中的淡漠与宁静。

 

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山水画精品陈列展(三) - 林夕(逸尘) - 夕林阁

硃砂冲哨口

作者 :陆俨少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 :109×67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硃砂冲哨口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这里的地势极为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画面右部的长篇题款,记述了硃砂冲哨口的地理特征以及此处作为革命纪念地的精神内涵。这是陆俨少的一幅晚期作品,他在“文革”前形成的自家面貌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画面中注重留白透气,云气以留白表现,树梢与山峰的光线明亮处,也都采用了留白技巧,虚实相生,变化无穷。尤其在画面中上部的大片白云,与各个局部的留白相呼应,强化了画面的升腾感和运动感。

      陆俨少的山水画亦工亦写,与他的早期作品相比,他的晚期作品更注重写意性。山水的形象概括、简洁,画面整体感强,用笔自由,具有书写感;墨色润泽,增加了泼墨的成分,用色也愈加大胆强烈。与此同时,这种大胆又是有节制的、多样化的,因此这幅作品也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寓工于写的特征。

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山水画精品陈列展(三) - 林夕(逸尘) - 夕林阁

逍遥游

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98 
规格 :145×368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吴冠中在油画创作之余,逐渐兼作水墨画,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的材料与工具来表现现代精神。他探求水墨画的革新,并善于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表现诗情画意,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作品构思新颖,章法别致,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性,令人耳目一新。《逍遥游》系列是吴冠中年近80高龄所作的大画幅作品,其中运用了繁复错综的线条,和大小、形状不同的色点,体现了吴冠中对笔墨创新的实践和探索。

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山水画精品陈列展(三) - 林夕(逸尘) - 夕林阁

温州茶山景色

作者 :应野平 
创作年代 :1963年 
规格 :119×63cm
品类 :国画

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山水画精品陈列展(三) - 林夕(逸尘) - 夕林阁

天堑通途

作者 :魏紫熙 
创作年代 :1973 
规格 :85.2×140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此图为魏紫熙在文革期间以南京长江大桥作为题材的主题创作,南京长江大桥是由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是长江上第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它于1968年建成通车,它的建成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事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用艺术的方式表现这一重大建设成就成为当时艺术家的重要任务,魏紫熙接受了这个当时指派的命题创作,画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写生,并画了多次画稿才得以完成。画面所选取的视角是从幕府山向远处眺望所见,画家采用艺术的手法,将江边的幕府山作为近景,在雾气缭绕的几重峰峦之后,南京长江大桥雄姿毕现,一桥飞跨南北,切合了“天堑通途”的主题。

       在绘画手法上,画家以雄浑浓重的笔法表现金陵江边的山景,山间雾气的表现使画面之中各种物象变得统一灵动。江面采用传统的波浪画法,波涛汹涌。画家通过对江上的百舸争流、江边的建设场面以及山顶的建筑电杆这些情节的表现,准确地传达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语境。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魏紫熙在描绘新中国山河巨变的过程中完成了传统中国画的改造。

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山水画精品陈列展(三) - 林夕(逸尘) - 夕林阁

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山水画精品陈列展(三) - 林夕(逸尘) - 夕林阁

把物资运到祖国边疆

作者 :刘子久、王颂余 
创作年代 :不详 
规格 :67.5×92.8cm
品类 :国画

作品简介


《把物资运到祖国边疆》由刘子久、王颂余师徒二人合作而成,这是一幅以传统山水笔法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此画为大景构图,山峦连绵,气势恢宏,山路崎岖蜿蜒,山势纵深层叠。一队满载物资的军车在山区公路上向前行驶,点出了整幅画的主题。画家着重描绘岩石的钢骨、棱角处,并以淡墨皴擦,浅淡的石青突显了地域的疏旷和山石的冷峻。全画境界宽阔,近景中是山石的密点树林,山路以横向曲折之势推进了景深,右侧高大的峭壁直立,纵势突出,体现出山高路远,艰险陡峭的情境。远景使用轻擦淡染,使得千里行路景象得以呈现。画家将崇山峻岭的复杂状貌层层铺展开来,构图精心经营,用笔考究紧致,成为表现国家建设图景的新山水画之作。作者在技法学习古人的基础上发扬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