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山文化古玉赏析

 老刘tdrhg 2016-04-05


冠饰钙化程度透光观察图一


冠饰钙化程度透光观察图二


冠饰钙化程度透光观察图三


冠饰钙化程度透光观察图四

       2、冠饰局部发生土蚀土咬现象。


冠饰土蚀土咬放大观察图一


冠饰土蚀土咬放大观察图二


冠饰黑沁孔洞反面放大观察图


鼻部土蚀土咬60倍放大观察图 

       3、冠饰整体呈土黄色、赭色等沁色,且沁色深入肌理。玉器入土后受环境影响发生了细微的绺裂,这些绺裂随玉质结构连绵延续,在冠饰的阴线和孔洞内外过渡自然。土壤中的大量铁离子在水的媒介下由绺裂处、薄弱处首先沁入玉器,且深入肌理,因此,绺裂处的沁色较重一些。


右眼绺裂在阴线内外的延续观察图


左眼绺裂在阴线内外延续的观察图

       其次,从加工工艺分析:
       1、弧面明显可见冠饰厚度不均等,以兽面纹对称比较,右脸明显厚于左脸,且反光可见,冠饰的弧面是由很多大小不一的小平面形成。这是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冠饰的弧面是由人力手工研磨而成,所以,才会出现厚薄不一、很多切面的现象。


冠饰正面倾斜观察图


冠饰厚度倾斜观察图

       2、从孔洞观察图看,孔洞内外包浆统一;孔洞内壁有深浅不一、粗细不一、不闭合的研磨旋痕;错台痕迹鲜明;单向喇叭孔的孔底呈不规则形状;绺裂有孔洞内外的延续过渡自然。这都是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力手工研磨留下的加工痕迹。


嵌口处有黑沁的孔洞的正面放大图


嵌口处有黑沁的孔洞的反面放大图


嵌口处中间孔洞观察图

       再次、从加工工艺与入土特征的先后关系上分析:以上60倍放大图均可看出,工艺在前,所有的入土特征在后,冠饰包浆浑厚统一、无处不在,阴线和孔洞内外沁色等入土特征一致,过渡自然。
 
       最后,从器形和纹饰上分析:冠饰为半圆形片状,弧面以粗阴线表现兽面纹,平面为素面,兽面纹眼部两边各有一单向研磨孔,下方嵌口处有三个单向研磨孔,器形和纹饰符合文化期的制玉特点。

       综上所述,入土特征沁色等符合龙山文化区域土壤含铁元素较多从而呈现赭色、土黄色等特征;加工工艺痕迹符合文化期生产力水平的特征;器形纹饰属文化期玉器;符合工艺在先,入土特征在后的逻辑关系,根据以上几点,可以推断此玉器为龙山文化兽面纹玉冠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