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雲泉 2016-04-05

松树被前人称为“百木之长”,深得古代画家的喜爱,故历代名师画松树的很多。《松壶画忆》说:“山水中松最难画,各家松针凡数十种,要惟挺而秀,则疏密、肥瘦皆妙。昔米颠作《海岳庵图》,松计百余树,用鼠须笔剔针,针凡数十万,细辨之无一败笔,所以古人笔墨贵气足神完。“

古人勾松针,虽然形状千变万化,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轮形松针(松针构成圆形);扇形松针(松针大致围成半圆形);马尾松针及将扇形往两边拉长形成平顶(多用于中远景)松针。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北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卷 绢本设色 44.5x219.5cm 故宫博物院藏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渔村小雪图卷 局部

作品赏析

本图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回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图中山石勾皴纯用侧锋短笔,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后用清水向内化开,墨色轻淡。寒林长松则用中锋浓墨,从而突出表现了其凌寒不凋的高贵品格。为了表现积雪,除山峦留白外,作者还在峰顶、树杈、沙脚施以白粉。为了表现雪后阳光,作者又于树头、苇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来金碧山水的画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主旨,以娴熟的技法写“词人墨卿难状之景”,正是“诗画一律”的典范作品.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北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绢本设色 188.7 x 13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万壑松风图 局部

作品赏析

李唐的这幅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奇峰耸峙,险峻巍峨。高大的主峰傲然屹立,似乎要顶破苍穹。周围,有数座刀劈斧削的险峰环抱,更加衬托出主峰的博大雄强。山顶上林木蔚然,险峻中不乏神秀华润。视线到了山半腰,只见白云缭绕间,有一大片古松,茂密苍翠,白云浮游飘渺,幻化出一个蜃蜃渺渺的境界。远处,山麓以至山顶,也是一片片苍郁的松林。而山下近处的松林,就如同秀挺在眼前一般,在统一和谐中显现出一种五彩斑斓的韵味。松树干用中锋勾出,背部的松鳞刻画得细腻传神。松针用细笔快写,笔笔挺拔利落。树叶用大面积的浓墨渲染,又破以淡墨,使人感觉满目苍绿,郁郁葱葱。又有各种姿态的小枝穿插其间,整个松林平添了一种有风吹过的动感。应该注意画面上的两条瀑布。细长的瀑布,从山岩石缝间飞流直下。清澈的泉水,从乱石中喷涌而出。多了两条瀑布,深山的寂静仿佛被打破了,山水一下子活了起来。峭拔的山体,幽幽的深壑,森森的松风,与潺潺的流水一起,浑然而成一阕优美的交响,雄浑地,久久地,在天地间浩荡。《万壑松风图》充满着阳刚之美,山

是雄健的,壑是深邃的,风是啸荡的,水是急湍的,连云朵,也是层叠的。这样的画面,只能出现在北方。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南宋 赵伯骕 万松金阙图卷 绢本青绿 27.7 x 136cm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万松金阙图卷 局部

作品赏析

该图无作者款印,后纸有元代赵孟頫跋,称之为赵伯骕真笔。该图画江南的湖畔松岭和楼阁,属青绿山水,笔法清细繁复,格调柔丽雅洁,显示出南宋皇家贵胄新的审美情趣。该图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山水画的表现对象从北方雄浑的山川转移到江南的青山绿水。

卷尾除有赵孟頫的跋之外,还有元代倪瓒、张绅的题记。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南宋 马远 岁寒三友图 绢本设色 173 x 83cm

作品赏析

马远的《岁寒三友图》以松、竹、梅暗喻文人气节,颂扬不附权势,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品德。画面上高峰突兀,乔松婆娑,寒梅竞放,翠竹摇曳,观之有入瑶林仙境之感。题识:缬朵铺技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飘箫。竹梅解道同为友,可任孤松独后凋。丙午孟冬御笔题。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南宋 马远 松月图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之冬景

作品赏析

此画绘春、夏、秋、冬四景。第一幅,春景,堤边庄院,桃柳争妍。第二幅,夏景,柳岸虚堂。第三幅,秋景,老树经霜,青红如绣。第四幅,冬景,雪披高松,下荫深院。树石笔法挺劲,界画工整,略近李唐,而精细过之。

该图为冬景, 画湖边四合庭院。高松挺拔,苍竹白头,远山近石,地面屋顶,都铺满积雪,显得茫茫一片,桥头一老翁骑驴张伞,前者侍者导引,似乎为了寻诗觅句,无妨踏雪寻梅,颇多闲适之趣。

那些年画过的那些松(二)

南宋 马麟 静听松风图 226·6 x 11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赏析

图绘深山流水间的古松两株、只见幅中古松老干横偃如虬龙蟠空,一高士正端坐于松根处休息,其身向后倚斜,左手支于松干,右手轻执衣襟,倾首凝神谛听;让人不禁想到王维诗云: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幅画的构图布势很有特点,在以树与人为主体的表现中,左边高大的树干占了画面的大部分,并将人物设置于两棵呈“开合”之势的松树间,为“听松风”营造了环境,可以看出马麟在营造意韵上的匠心。树枝上的松针硬韧不弯,一些细弱的松枝和缠藤被风吹得倾向右边,那摇曳的姿态显示着风很大,似乎让观者随高士一同聆听到山谷里瑟瑟的松风。至于画中的人物,更是传神。那高士看上去似乎是在望着侍立一旁的童子,但仔细再看,那种神情淡漠的样子显露着视而不见的神色,十足地表现出他正在聚精会神地静听松间风声。右下角的以及高士身后那两块石头的画法采用了马远的大斧劈皴法,远山只用水墨染出山巅的轮廓,与夏圭的手法相同。画幅山有“静听松风”四字。另有两印,一是“丙午”,一是“御书”。

因为古典 所以永恒

点击 “回看历史”有更多精彩回顾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即可关注

微博上搜索“重文堂”也可以找到我们

长按下面二维码即可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