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紫砂壶的结构奥秘 | 最全解析

 慎独 lzh 2016-04-05

 

整编 | 紫砂中华

紫砂壶整体结构   通常以钮、盖、身、嘴、流、把、底、水孔、落款组成。据作品的不同述求又形式各一、取舍有别。


如下以紫砂壶整体形态及局部组成一一阐述。






壶身的基本形态


“壶身”又称“身筒”,是壶的主体部分,作为泡茶的实用器具,无论其造型万千,身筒都是成型的基础。


壶的风格定位取决于壶身的表现和其它部位的呼应装点,身筒的造型则是决定全壶造型的关键所在。


身筒是一件砂壶作品的基础,也是使用功效最重要的物质依托。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身筒的功效,如容量、规格、形状等,还要考虑到它总领全壶的特殊地位。身筒的容积的大小、高矮,造型的端正与否,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其它使用部位,如壶的嘴、盖、把等的部位、规格和实用性,所以说,身筒是一件壶艺作品的关键。






常见的有圆球形、半球形、椭圆形、腰圆形等。扁如“柿扁”壶,高如“瓮圆”壶,适中如“秦权”壶。


| 莲子壶


| 秦权壶


| 柿扁壶


常见有四方、六方、八方等。如“僧帽”壶、“砖方”壶。


| 砖方壶


| 六方壶


| 八方壶


常见有如“牛盖洋桶”壶、“钟德”壶、“柱础”壶等的直立桶形,有如“松段”壶、“高梅桩”壶等的异形变化桶形,有如“石瓢”等壶的上小下大桶形。


| 柱础壶

| 竹段壶


| 汲直壶

合形

常见有如“合斗”壶的方合形,采用镶身筒成型;有如“合欢”壶、“合盘”壶的折腰形,一般都是将泥片经虚坨分开成型后再对接粘合。


| 合斗壶


| 合欢壶

异形

有别于对称、工整的分类。动、植物、器具类,如季益顺“五子登科”之米袋等。


| 米袋


| 树桩

其它

于传统圆器、方器器形,另有筋纹器。






壶钮




壶钮亦称“的子”,为揭取壶盖而设置。钮虽小,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变化丰富,是茗壶设计的关键部位。常见有球形钮、桥梁钮、瓜柄形钮、树桩形钮、动物肖形钮。





球形 + 花蕾




瓜蒂 + 兽形




桥形 + 树桩




一体




壶盖 | 压盖




壶盖”好似紫砂壶的“门”,这里是茶叶的“进出口”。壶盖大致可分为压盖、嵌盖和截盖三种





虚盖 + 平盖




压盖 + 海盖




牛鼻盖



壶盖 | 嵌盖








嵌盖 + 虚嵌盖




平嵌盖





壶盖 | 截盖









克截盖 + 嵌截盖




嘴流




壶身与壶嘴之间的出水通道为嘴流,可辅助出水流畅缓急。




直流 + 一弯流




二弯流 + 三弯流



壶嘴




壶嘴分平嘴、包嘴、舌嘴。




平嘴 + 包嘴




舌嘴



壶把 | 端把




壶把是方便我们泡茶的时候拿起紫砂壶的重要装备,同时又与壶嘴相互辉映。一般可将壶把分为端把(可分为正把(上大下小)和倒把(下大上小)两种)、横把、提梁把几种。


正耳式把 + 倒耳式把





叉把





壶把 | 横把








壶把 | 提梁把







提壁 + 花提




绞提 + 叉提




船形提 + 软提



壶底




壶底是一把壶的“基座”,一把壶是否具有稳定、平静的品质,与壶底的关系非常大。按照造型差异可分为加底(足圈)、一捺底、钉足底。





一捺底 + 加底



平底 + 三钉足



托榫足




出水孔




壶嘴与壶身交接处的“出水孔”孔数因壶而异。明代紫砂壶多为“独孔”,清代中期以后出现“三孔”、“七孔”、“九孔”等网孔紫砂壶,后来又有“球孔”造型的“出水孔”。出水孔的造型、数目的多少会影响出水的速度和流畅程度,这是选购紫砂壶的时候必须考虑的重点之一。




独孔 + 网孔



球孔





落款




作者印章落款:盖章、底章、把章、内壁章。有的盖章在盖外,内章在壶内底部。




盖章 + 底章



把章 + 内壁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