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如何看人,就如何看壶

 隐遁B 2021-11-12

图片

图片

图片

壶人一相,神形兼备。看壶如看人,看一把壶的神韵,就要看壶的骨相即“五官”,也就是壶嘴、的子、壶把、出水孔、底足的变化,它们看似分散却又有机的合为整体,互有呼应。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骨架搭得好,壶的精神也就截然不同了。 

图片

一个人,挺胸、抬头、阔肩,我们便称其有“精神”,因其骨架重心向上提。一把壶有无精神,也要看骨架。下面我们就把“壶”拆分开,看其构成“骨架”

壶 嘴

图片

紫砂壶的嘴、把和钮,制壶者通常称其为似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丝毫不能苟且。嘴式可分为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等,不管如何变化,都必须讲究出水流畅和美观。

图片

好的壶嘴,造型要适合水流曲线的变化,壶嘴的长短、粗细,装在壶体上的位置都要恰当。除了观察壶流的协调性,还得以水入壶亲测一下。

嘴式的长短、粗细及安装位置都要恰当,壶嘴内壁必须光滑畅通,收水时不滴水、不流涎。很多壶友认为名师做的壶嘴必须“注水七寸不泛花”,意思是即使将壶拿得很高去倒茶,也不会水花乱溅。

图片

事实上,注水几寸会泛水花,只是工艺之一,对泡茶的品质影响不大,咱毕竟不是在茶馆里表演茶艺。

出水口

图片

紫砂壶嘴的出水孔,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的人喜欢独孔的,有人又喜欢多孔的,自己喜欢就是最好的,当然,无论是什么的孔,前提是顺手且会用。出水畅与不畅,出水孔至关重要。

图片

如果能保持一种相对平稳的操作方式,那么当出完水之后,茶叶应该还是服服帖帖的在壶底,而不是堆在壶口。

早期紫砂壶出水孔,人们大多想象为独孔,其实并非完全如此。紫砂壶出水孔,应是随着茶叶的焙制方法的发展和饮茶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的。

图片

壶 钮

图片

紫砂壶盖上的“纽”,宜兴俗称“的子”。在一把壶中,壶钮看似不起眼,实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图片

“的子”的大小与壶体的比例关系,与人体之比例关系非常相似。“的子“大了,有头重脚轻的感觉;”的子“小了,会使整个壶体显得缩头缩脑,没有了精神。

无论是圆形钮、桥形钮、瓜柄形钮、树桩形钮,还是动物肖形钮,虎钮、狮钮、鱼钮,最起码的标准都是要“好拿”。这一点,光凭肉眼可看不出来,必须亲自用手拿一拿才能知道。

图片

壶 把

图片

壶把形制多,有横把、端把和提梁把,不同形制的壶把必须与壶流壶身相搭配。提梁又有两种形式之分,一为硬提梁,一为软提梁。

图片

其中端把的形式最为常见,就是传统中的执壶把,今天较为常见的多为环形把。横把,就是壶把与壶嘴成90度角。横把壶,早在唐代长沙窑中就已有生产。现在国内一般很少见到横把壶,但是日本人、韩国人品茶时多用横把壶。     

图片

除了视觉美观之外,终极目的还是好拿好用,过于精雕细镂的壶把反而不利于执握。一把壶提起来是否顺手,壶把的力点是否位于(或接近于)壶身受水时的重心也是应注意到的。

检验方法是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水平提起再慢慢倾壶倒水,若觉得顺手则佳,反之若需用力握紧,甚至持壶不稳,那壶把的制作工艺就存在问题了。

图片

壶 足

图片

器足关系到紫砂壶的放置平稳,其设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紫砂壶的美观。

紫砂壶的底足可分为一捺底、加底(圈足)和钉足、平底四种类型。在制坯时艺人们结合每一种壶式的特点而有所变化。

图片

一捺底是紫砂壶底特有的样式,薄薄的底片,嵌入壶体,底呈凹形。因紫砂另外无须上釉,烧成时便没有粘底或粘匣钵的顾虑,尽可采取最简洁、最方便、最精巧的做法。

实际上,在紫砂壶的构成空间中,壶底加足增强了壶体的虚实对比,让有无、虚实互为因果,相映成趣,奥妙无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图片

壶小乾坤大,骨相学问多。紫砂壶如人,不仅以血肉之躯立世,更追求风神之美,将用和意浑然相通。这一过程中,实现着很多的对立与统一,这一系列的对立和统一,本质是审美的张力。格物致知,慢慢摸索,定能美器在手,得享佳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