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红楼|人性的中间地带

 月丫儿589 2016-04-05


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二回下


人性的中间地带|

文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文学里面的人从来不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绝对好和绝对坏都很难成为文学。



贾宝玉在一岁的时候抓周,好像已经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走向。在小说中,贾雨村开始为他做人生辩护。


在现实的人生里,我们常常把人分成好或者不好两种。甚至我们在转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忍不住会把自己的褒贬加进去。要使自己像一面镜子那样,清澈干净地去呈现一个现象,大概是非常难的。每次读到这一段都有种感觉,就是贾宝玉的行为让一般人都觉得他是淫魔色鬼。贾雨村下面讲的这些话对儒家的善恶是非价值观提出了异议。


他讲到人世间大概有两种人。一种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是应劫而生的。应运而生的是在太平治世。尧、舜、禹、汤、周、召、文、武等圣贤人物都是在儒家的道统里一再被宣扬的。其实尧和舜在历史上很难考证,是不是真的存在过一个叫做“禅让”的政治也未可知。尧让舜、舜让禹的这个故事,好像只是一个伟大道统里面的理想,或者是一个虚拟出来的梦想。我读书时感觉这个道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有的教育让你往这边走。可是你又会想:如果这是一个宿命,如果我不是这个道统里面这样的圣人的话,我到底应该往哪里走?


作者后面又列举了孔子、孟子、董仲舒。乱世中没有圣贤人物出现,董仲舒之后几乎是空白,三国、魏晋南北朝就没有。一直到唐代出了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一个重要人物,所以直接从董仲舒跳到韩愈。接着就是宋朝的几个重要哲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还有张载、朱熹。这些人是应运而生的,他们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清明的时代,然后修治天下。


下面又举出另外一些人。共工,就是打仗把天柱撞断的那个人,还有夏桀、商纣、秦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这些都是坏人。


儒家的文化习惯于把人分成善、恶两种,而且这善、恶几乎是定规的东西,没有任何转圜余地。人性中一大段黑跟白中间的灰色地带就被忽略掉了。事实上,当你一直在下判断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真正对人性的本质做深入的了解。


西方也有这样的问题,可是启蒙运动的时候,他们提出了很多人性的中间地带,就是在善与恶之间游离的这种状况。人对善的向往,以及恶的沉沦的吸引力,其实是两个力量一起在走。在教育当中,人性的游离被考证出来以后,人性的讨论就比较多面。文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文学里面的人从来不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绝对好和绝对坏都很难成为文学。


贾雨村讲的这些都是所谓应劫而生的人,是坏人。然后他又补充说:“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他讲到一个东西,叫做气。文天祥的《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就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气,这个气可以禀赋在不同的人身上。


如果正气禀赋在你身上,你就可能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如果是恶的浊气禀赋在你身上,你就可能是共工、桀、纣,好像很宿命。贾雨村说:“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运”是很兴隆的时代;“祚”是福气的意思,“祚永”就是福气长久。所以他说:“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意思是整个城市当中都是清明灵秀之气,总是看到人所形成的善良或者温和的东西。


他又提到这个清明灵秀之气“所余之秀气”,比如我们说高雄都是好的气,没什么空气污染,没有水污染,也没有登革热,所以都是一片秀气。多出来的“清明之气”怎么办?他说:“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


后面他又讲到“彼残忍乖僻之邪气”,讲到这宇宙之间酝酿的正气跟邪气两种力量。所有的邪气没有办法发展,因为这是一个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清明之气成为主流的时代。所有的邪气就被关在深沟大壑,它出不来。可是“偶因风荡”,就露出了一点点。他要说人性基本是好的,都是善良温和的,但是偶然间他的欲望和邪念便慢慢动荡出来了。


我过去讲人性历史的时候,会用到圣洁跟沉沦。我们向往圣洁的东西,同时我们有一个向下的东西。早上应该起来,可是不太想起来;今天应该很认真工作,可是有一点懒懒地不想工作;觉得这个东西不该拿,可是又有一点儿想拿。作者要讲的是:人不是绝对没有一丝欲望。这个深沟大壑里的邪气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它就偶然透露出来。他在讲人性,它是两个不同的气交错着的东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好或者坏的力量。


美国爱荷华州曾发生过一个有名的凶杀案件,中国的一个留学生,在拿博士学位前枪杀了主考官和老师。这个案子发生以后,我一个朋友搜集了所有资料,访问了很多人,并写了一篇报道。他发现,所有跟这个学生有关的中国朋友都说,我早就知道他是一个坏人。可当他问到西方学生的时候,他们说我没有想到,觉得好意外,因为他平常对我们很好。两种不同的人性观在转述一个人的时候,结果是那么不同。我看到那个文章时真的吓了一跳。如果他不搜集,我想不到不同的文化,对同样的事件的认知会这么不同。



回归人性的本质|

让人回归到人的本质,人应该像人。人应该有更自在的人的状况,而不是一个虚伪的假象。



小说里讲到,灵秀之气刚好过来,邪气刚好透露出来,正和邪两气交融在一起,“正不容邪,邪复妒正。”这有点儿像我坐在家门口,涨潮的时候蓝色的海水会荡起来,跟黄色的河水交错,大概长达三四个小时。你会看到两股水是不交融的,但是会一丝一缕地交错,经过很长时间最终会融汇在一起。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备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这两种力量其实是纠缠的,有一个拉扯的关系。所以他说:“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在一个人身上,尤其是在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年人身上,会看到矛盾与挣扎,是因为他本能的、官能的欲望跟他教养里的一种向往的人性,一定是有矛盾和冲突的。


我常常听有的父母讲,孩子才十二三岁就开始喜欢班上哪一个女孩子。我说他如果不喜欢也很麻烦。本来就是这样,因为这是本能,问题是这个本能怎么去疏导。有时候我跟他们开玩笑说,所有的父母大概到四十岁的时候还是觉得孩子恋爱太早,因为这是他的儿子,在孩子身上看到情欲这个东西很奇怪。但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人在十二三岁时已经发育了,他身上本来就有这个部分。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现代的人性观讲这两个气。


“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这里的男女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所有因为这两种力量生下来的男女。作者颠覆了传统的讲法,认为人不一定非得是仁人君子或大凶大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可能是在中间地带,是游离的。


孙中山在我们心目中很伟大,可是他在追求宋庆龄的时候甚至不要革命了。这是他传记里非常人性的部分。可在所有道统文章中这个部分都不见了,因为伟人是不可以有私欲的。常常是一个伟人去世以后,人们才知道他有私生子。道统文化使得人们要去塑造一个形象,而这个形象往往是假的。


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回归到人的本质,人应该像人。人应该有更自在的人的状况,而不是一个虚伪的假象。所有的本能或者欲望,如果流露出来基本上就不是大凶大恶,如果不流露出来,则是最危险的状况。所以他说:“上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其实已经批判了一刀为二的二分法。


“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意思是这样的智商很高,很聪明,贾宝玉就是。爸爸让他背的《四书》、《五经》他永远背不出来,《西厢记》却倒背如流。我们也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个小孩这么奇怪。他爸爸更气了,说考试做官的书你都不会,那些什么淫诗艳辞却会得很。其实他是真性情,一碰到那样的东西,他就懂了。


宝玉跟他父亲的价值取向不同。所以他对父亲要他读的那些书一直在背叛和颠覆。他说这些人的聪明俊秀在万万人之上,可是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也在万万人之下。“乖僻邪谬不近人情”,我们大概很怕这几个字。在一个团体中,大家窃窃私语说这个人好怪僻的时候,这个人就完了。可是在《红楼梦》里面,作者希望为每一个人的怪僻找到理由。其实每个人都怪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癖好,每个人都有别人不能理解的部分,而这个部分就是这里要讲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


《红楼梦》里面,那些努力要把人情做周到的人都是有目的的,反而像林黛玉这样没有目的的人常常会得罪人,所以作者一直把林黛玉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薛宝钗有一次劝贾宝玉说,你好歹也去读读《四书》、《五经》,将来总是要考试做官的。贾宝玉马上翻脸,说林妹妹从来不说你们这种混账话。因为他看不起考试做官的事情,觉得薛宝钗才十三岁半,就功利到这种程度,没有真正青春的性情。


“乖僻邪谬不近人情”,在这里要讲的是在现实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里面,当每一个人都努力遵守共同规则的时候,他还保有自己的一点点不怕得罪人的个性,是了不起的,因为封建道统之下已经越来越没有人敢做特立独行的人了。


本文摘自《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一辑》


*作者:蒋勋,台湾作家、画家、诗人、美学家,本音频由蒋勋美学粉丝团整理剪辑,仅供交流学习所用,不作商用!版权归蒋勋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