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色医疗】浮针连载1:浮针的基础知识

 H珠Q 2016-04-05
浮针的基础知识

  浮针疗法是临床实用技术,己写入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

  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基层中医药

  适宜技术手册》

  一、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局限性疼痛周围或邻近四肢的皮下浅

  筋膜组织进行针刺和扫散活动的针刺疗法,是继承传统针灸学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具有适应症广,疗效确切,操作

  方便,安全,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对临床各科,特别对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

  泛的作用。和传统针刺方法不同,浮针疗法在病痛周围或者四肢远端的健康部

  位进针,通常不在病痛部位进针。

  二、浮针疗法的来历

  在浮针临床使用中,针刺时不像传统针灸那样刺入肌肉层,而是刺入皮下

  浅筋膜层,浮针操作时要特别注意扫散动作,使整个针体宛如浮在肌肉上一样。

  如果把皮肤层比作地表,肌肉视为深层地壳,那么皮下浅筋膜层就像是地下水,浮针操作时好比针体浮在地下水面上游泳一样。所以,我们取名为浮针疗法。

  如下图


  第二节浮针疗法的形成和发展

  一、浮针疗法的形成

  浮针疗法是在针灸学和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张心曙教授自1966年起经过反复实践,于1972年创立了新疗法——腕踝针疗法。这种疗法可用来治疗全身备部位的一些常见病症。

  他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内,并在两侧的腕横纹上3指和-足果关节上4指的部位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对应选点,如:横膈以上的1区发现病痛,进针点则选在腕横纹上3指处的第1点(上1点),横膈以下的3区发现病痛进针点选在踝关节上4指处的第3点(下3点)。进针时沿皮下浅刺,要求不引起酸、麻、胀、重、痛等感觉。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上,针刺针尖向上,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下,针刺方向朝下。

  腕踝针疗法特别对各科痛症的治疗有着较好的效果。

  如下图



  腕踝针疗法的出现对浮针的形成有很大促进作用。

  腕踝针疗法的出现更加促使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重点思考:

  1、腕踝针疗法是沿皮下浅刺,不深入肌肉层,作用仅仅在皮下浅筋膜层,

  更不要求有“得气”感,这使我们联想到推拿按摩、刮痧、拔罐以及针灸中的

  “毛刺”、“浮刺”、“半刺”等,这些传统疗法和腕踝针疗法都同样是作用于皮肤及皮下浅筋膜等浅层组织;

  2、现代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组织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有很大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呢?腕踝针疗法在腕部、踝部进针是否仅仅是一种部位上的选择?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尤其是患病部位周围的皮下组织是否也可以取得佳效呢?

  以上两大方面的思考使我们总结出一个结论:在病痛部位周围或者四肢远端部位的皮下浅筋膜层进行针刺活动是可以治疗疾病的。后来临床大量的实践证实了这个结论,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浮针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