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干针疗法”的看法——庄礼兴

 郭医 2018-09-07


干针疗法

        “干针”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新兴的一种针法,最近在美国中医针灸界及国内针灸界讨论热烈。

        “干针疗法”是用针刺激皮肤下的肌筋膜激痛点、肌肉、结缔组织以治疗肌肉性疼痛与运动损伤的一种方法。

所谓激痛点,按照Dr.Travell的说法,是在144块肌肉上的255个痛点(不是完全固定的点),这些激痛点必须具备4个条件,即肌腹上tender points,是紧张带nodule里的点,捏式针刺引发痛觉传导播散,通过手捏式针刺可诱发LTR(扎跳)。

 

激痛点

VS

 

阿是穴

      “激痛点”近似于传统针灸的阿是穴,但又不完全是阿是穴。

       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最早提出“阿是穴”:“有阿是之法,言任由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 “干针疗法”的激痛点与传统针灸的阿是穴有些相似。

       但更准确地讲,传统针灸的 “阿是穴”,既可以是病痛的局部,也可以是远离病痛的部位,如:腹痛(阑尾炎)可以在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下2寸找到压痛点;胆囊炎可以在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下2寸找到压痛点,分别称之为阑尾穴和胆囊穴。阑尾穴和胆囊穴属经外奇穴,实际上就是阿是穴(“按之痛,针之快”)。再如,《灵枢·五邪》说:“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此处的“膺中外腧”也是阿是穴(“按之快然”),可见“阿是穴”的分布并不完全在病痛局部。

主治范围

 
 
 

      《黄帝内经·太素》说:“筋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以候痛也”,即治疗经筋病,以痛为腧。“以痛为腧”出于《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燔针劫刺”,主要是指对经筋病可用火针治疗。经筋是什么?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元气结聚于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的作用是“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关节及肌腱疼痛,与现代医学的运动系统关节、肌腱、肌膜组织相似。汉·许慎《说文解字》谓:“筋者,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与现代解剖所说的“肌腱”基本一致,也与“干针疗法”所称的皮肤下的肌筋膜激痛点相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干针疗法”的主治范围与经筋病相似,主要以“以痛为腧”找激痛点,多不用于治疗内脏疾病,主治范围较局限。

      传统针刺中“阿是穴”的分布既可以是经络以外的部位,也可以是十四经上的部位。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因此,“阿是穴”既可以治疗局部病痛,又可以治疗内脏病痛,主治范围更广。

传统针灸学VS干针疗法

      传统针灸治疗疾病谱广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干针主要适用于骨骼肌功能失调疾病。因此,传统针灸与“干针”在理论基础、操作方法、适应症都不同。不过各类痛症(特别是各类肌筋膜炎)在针灸临床中确实占有较大比例,用针灸治疗痛症,效果明显,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干针的出现与近年临床常用的针刀、浮针、内热针、银质针一样,都对传统针灸在治疗痛症方面起了不小补充作用,为针灸医生在临床中提供了方法的选择。

结语

       作为从事中医针灸推拿的临床医生需要用海绵吸水精神,多一分包容、多一分学习,传统继承与学习吸收并举,知己知彼,取长补短,为患者解除疾苦,更好地继承中医针灸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造福人类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