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下旬,山湖花园小学钱坤南校长邀我谈谈教育故事的写作。校际之间的交流,总是能够引起启迪的。钱校长这一邀请,就引起了我对教育故事的再度关注。其时,我正好刚刚从珠三角考察学校回来,在深圳,车窗外的一则广告,一直停在我脑中。我最终没有想明白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广告,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但围墙上这句话却一直让我回味着:“用故事与世界聊聊”。我甚至想,这是不是那一位著名的诗人或者哲学家的名言,因为我的孤陋寡闻而没有听说过。百度一下,也没有找到原句。
教师讲故事,其实也就是“用故事与世界聊聊”的一种。我们教师,整天生活在故事中,校园因为有我们而有故事,我们是故事的主角,创作者。朱永新老师说的“创造生命传奇”,应该也包含这层意义。有时候,我们研究一节课,就是一个故事;我们研制一份试卷,就是一个故事;我们经历一次作业布评,就是一个故事;我们开发一门课程,就是一个故事。但我们又很少讲故事,或者更精确一点说,我们很少讲完整的故事,我们平时在进行交流的时候,多是并不完整的故事的碎片,没有习惯把那些碎片串起来,讲成故事。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讲故事,其实就是琢磨自己的生活,讲故事就是做研究。 当然,这里所说的“讲故事”,是指讲“专业故事”,而不是“励志故事”“师德故事”。这些故事,当然重要,能弘扬正能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工会组织的故事会,大致也是讲述这类故事。讲专业故事,其实就是讲如何进行专业研究。 讲好专业故事,首先要选择专业的主题。学校工作的意义,当然在于发展学生,而发展学生,不能仅仅凭火热的热情、先进的理念、鲜明的观点,而是要“做出来”。学校工作的重点,就是要通过课程实现学生的发展,理念与热情在课程中做出来。专业故事的重要主题,就是我们是怎样研究课程的。课程规划如何制订?课程纲要怎样编制?课堂目标如何确立?课堂评价怎样展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这些都是我们的专业主题,这些专业主题,不是写在纸上的,不是停留在文字的,而是在校园生活中鲜活地创造出来的。 讲好专业故事,主要要讲好专业的过程。专业的过程,是复杂的过程。如果一切一帆风顺,那就用不到专业了,也不会有故事了。所以讲专业故事,就是要讲出专业过程的一波三曲,讲出专业过程的困境,讲出讨论与解决这些困境的反反复复。如果你的故事是“遇到问题——某人出现——某‘指导’出现——问题立马解决”这样的“线性”的话,那么,这个故事要么是假的,问题哪会这么容易解决?要么是不值得讲的,因为你选择的不是“故事”。讲专业故事,讲专业的过程,不是吹牛,不是胡编乱造,首先要有故事,然后才能讲故事。没有故事而讲故事,就是吹牛。但有故事,还要讲好它,怎样讲好?要通过故事的“线索”与“细节”表达出来,要有线索,故事中涉及到的细节太多了,不能什么都讲,噜哩噜苏,要把线索理出来,在线索的基础上讲细节,这些细节,既有作为“故事”必要的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对话等,也有作为“专业故事”必要的相关专业性,是专业细节,但又不等于“专业术语”的堆积。 讲好专业故事,必须要透出专业的理解。人们听一个专业故事,首先要听故事的本身,但专业故事不同于文学故事,不同于莫言讲故事。专业故事,要有一定的专业深度,要透出讲故事人的专业理解。我这里说“透出”,就是最好不要把道理讲出来,而是蕴含在其中的,即沈从文所推崇的契诃夫的“好和坏都不要叫出声来”;但在讲故事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时候,“点到为止”“画龙点睛”的道理,也可以让故事更有专业意味。但必须警惕的是“点到为止”只是一个“点到”,“画龙点睛”只是点一个“睛”,专业理解,最终还是要通过故事本身透出来。 讲好一个专业故事,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学校从2009年建校至今,老师们不断在创造着专业故事,也不断地讲述着专业故事,他们创造与讲述专业故事的过程,也是进行专业研究、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本小册子,汇编了我们建校以来的20多个专业故事,这些专业故事主要集中在课程研究领域,虽然还很不成熟,但大致能够反映我们在课程领域中对一些主题不断“雕琢”的过程,故名之为《琢玉记——我们的课程故事》,供老师们继续创造、讲述故事作参考。 2016年1月4日星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