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马维雅 编辑 \ 李文哲 说起上海的路名,大都以全国各地的省市自治区命名,比如闻名遐迩的“中华第一街”南京路便是以六朝古都南京命名。 这一路名规则最早可以追溯到1865年的英租界,当时规定:南北向的道路以中国的省名来命名,东西向的道路以中国的主要城市之名来命名。1943年,当时的汪伪政府正式决定将原租界内的道路按照省市命名原则更名。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时的人民政府依据省市命名子采原则(即浦东位于上海东部,路名多为山东地名,而杨浦区位于上海东北部,路名多为东北地名)命名新建的道路。因此,在上海生活的外地朋友——不论你家是多小的县城,大多都能找到自己家乡的路名。 当然,也有部分例外。例如,杨浦区五角场一带,路名中多有“国”字和“政”字,这是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失败的“大上海计划”遗留下来的。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上海改革开放步伐加大,道路建设日新月异,上海新建路名规则也越来越多元化。 但是在上海,却有一条早已存在却不符合上述命名规则的道路,那就是位于上海徐汇区东部的“清真路”。 搜遍全国,似乎没有类似的路名,这条路上只有一家近年开的“兰州拉面”,除此以外再无其他清真餐馆,周围也没有清真寺存在。为何在上海这个穆斯林不占常驻人口多数的地区,会有这样一个浓郁伊斯兰特色的路名? 一、上海清真路与日晖港回民公墓 清真路其实是当时日晖港回民公墓之间的一条小路,虽然日晖港回民公墓久已不存,但是清真路的路名却依然被保留,纪念这块土地上曾经的历史。 除了清真路之外,今天斜土路瑞金南路路口曾经有一座桥,叫平阴桥。这座桥的来历有几种说法,其中一个在当时普通百姓中比较流行的说法便是“平去”墓地的“阴气”。虽然这个说法有待商榷,但是至少说明当时在此地区确有大块墓地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这个今天看来如此繁华,房价高达六万/平米的地段,会在如此长的一段时间被作为回民公墓呢? 图:平阴桥老照片,年代不详,今斜土路瑞金南路口 二、日晖港回民公墓的缘起 上海最早的回民公墓是松江清真寺附近的“松江回回坟”。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在今天人民广场附近的张家浜(今新昌路、凤阳路交界处)建起占地1.658亩的回民公墓。但是该地区占地面积较小,1898年英国人扩建跑马场时土地被征用,当时125个坟茔全部迁葬日晖港回民公墓。 那公墓地址为什么会选择在日晖港呢? 明清时的上海县城只是今天豫园附近的“东南西北门”圈内(今天11路公交车的行驶路线便是老上海华界县城的边界),那时的上海市民大多居住在城隍庙附近。 而今天的徐家汇路-肇嘉浜路一线在解放初期被完全填没之前曾是一条河(肇嘉浜)。这里地势较当时上海县城高,符合风水学上的选墓原则,加上古代人关于死亡有个说法就是西去,该区域又正处于上海县城西侧,所以这一带就成为了古代人的墓地。至今,在上海市区发现的古墓,几乎都位于徐家汇路-肇嘉浜路一线两侧。 当时肇嘉浜有一条入黄浦江的通道——日晖港(今瑞金南路),在这条河附近拥有两个“与众不同”的墓地,一个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墓地,另一个就是回民墓地。 图:日晖港的法国耶稣会天主教传教士墓地,摘自《中国通讯》杂志 日晖港的回民公墓起于同治三年(1864年),当时来沪定居的回族穆斯林日见增多,直至宣统元年(1909年),热心公益事业的上海穆斯林集资在日晖港(当时的肇嘉浜两侧)陆续购地70余亩,建立日晖港回民公墓。其最北端接近今建国中路,最南端接近今中山南二路,最东端接近今瑞金南路,最西端接近今枫林路,为当时上海最大的穆斯林公墓。 日晖港回民公墓又名日晖港清真公墓,由当时上海清真董事会管理,墓区根据购买时间的先后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编号,八字地块由于先后购买并未连成一块,其中位于今肇嘉浜路北侧的有悌、忠、礼区域,其他均位于今肇嘉浜路南侧,除该地区外,还有之后购买的一些小型墓地,也均位于肇嘉浜路南侧如为七家穆斯林丧葬之用的“七家坟”、浜南特别墓地、供上海鸡鸭菜馆业穆斯林丧葬的“鸡鸭地”墓区、专供安徽太和县旅沪穆斯林丧葬的“太和县新地”墓区、以及茶陵路175号墓区等。后来随着义、廉墓区(这两个区域专供贫寒穆斯林廉价或无偿安葬亡人)葬满,又开出了在当时上海西郊开出了“真如清真公墓”等。宣统二年(1910年),“上海清真教董事会”颁布《公茔经理规则》,规定“不论新墓旧墓,各级地均从宣统二年起陆续栽种紫荆,圈围树圹……即孤坟亦当经理,按次编号注册,以为永远纪念,不致日后湮没无考。”标志着日晖港回民公墓正式成型。
除了墓地外,后来还有日晖港清真寺等一系列伊斯兰宗教设施,南京籍回民金耀祖(1900-1958,后担任上海正明小学,即今上海市回民小学校长,曾去麦加朝觐)阿訇与韩礼堂阿訇等都曾任该寺教长。 图:30年代日晖港清真寺内的伊斯兰经学校(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毕敬士摄,原照现藏于哈佛大学) 和所有宗教设施一样,日晖港清真寺(又名清真别墅)在“文革”期间被占用,“文革”后又租给回民企业“穆斯林开发公司”,1998年改建为“上海市政府认可的唯一一家完全具备接待穆斯林宾客条件的专业宾馆”——明珠大饭店(今陕西南路肇嘉浜路口),至今该饭店是上海本地回族举办婚宴的场所。 图:日晖港清真寺原址上建起的三星级明珠大饭店,今肇嘉浜路陕西南路口,大西洋餐厅依然为清真餐厅 图:1948年肇嘉浜(图左上横向黑色河道)和日晖港(图中间纵向被无数小船只停留的黑色河道)航拍图,图左上部分为日晖港清真寺、回民公墓等。 三、安葬在日晖港的名人 作为上海最大的穆斯林公墓,这里也曾安葬过不少大名鼎鼎的人士: 1、马永贞 马永贞(?~1879年),回族,山东临清人,清末拳师。曾在境内跑马厅(今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赛马会上,以骑术战胜外国骑士,轰动沪上。清光绪五年(1879年4月13日),在南京路“一洞天”茶楼(原址今南京东路金华路)被暴徒暗算,伤重身亡。马永贞遗体曾葬于日晖港回民公墓孝字地,后随着墓地迁移迁走。马永贞的事迹曾被港台大陆多次搬上荧幕。 图:1998年由何家劲主演的香港电视剧《马永贞》海报 2、琴秋芳 二十年代著名京剧坤伶,事迹不详。葬于日晖港回民公墓礼字地。 3、尹神武 尹神武(1890-1918),革命志士,回族,营口市人。1890年出生在营口市西市区,1906年毕业于营口乙种商业学校,1910年被选送至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政法。期间结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志士,加入同盟会。1913年随孙中山先生组织并加入中华革命党,受孙中山委派,担起了联络和组织重任,多次往返于东京与上海,秘密发展革命力量。 1915年11月,他组织刺杀了袁世凯的忠实爪牙-上海镇守使郑汝成。相继又发动和领导了肇和兵舰起义和炮轰制造局的重大行动。1917年11月,由于叛徒的出卖二被捕,1918年5月11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28岁。尹神武的遗体由上海清真教董事会予以收殓,安葬在上海日晖港回民公墓忠字地。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尹神武为革命烈士。 4、哈少夫 哈少夫(1856~1934),字少甫,号观津老人.回族,江苏江宁人。少年因家道贫寒,弃学经商,从事古玩业,掌握金石、书画鉴定知识。宣统二年(1910年),上海书画家、收藏家发起成立上海书画研究会,被选为协理,并与西泠印社同仁创海上题襟馆。民国元年(1912年)集资建馆于西湖孤山之巅。民国4年(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期间,他将所藏精品供陈列展览,荣获美国及中国工商部奖章。 哈少夫系上海回族领袖。在任期间曾多次代表上海伊斯兰教,为旅居上海回民出面参与各方调停并主持公道,1910年曾代表上海伊斯兰教参加美国传教士在尚贤堂举办的各宗教对话,在对话中指出:“历史上的民族矛盾和冲突并非是因为信仰的不同,而是社会矛盾不能得到化解的结果”。著有《宝铁砚斋书画》五卷、《丙寅东山游记录》一卷,并为《汉译古兰经》作序。1934年去世后葬于日晖港回民公墓忠字地。 图:哈少夫像 此外,还有上海伊斯兰教界知名人士马长生、金子云、石子藩,爱国民主人士、复旦大学教授马宗融等均曾归葬该墓区。 解放后,随着上海市区扩张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六十年代时,日晖港回民公墓所在地逐渐被征用,回民公墓迁至他处,原址逐渐建起了新的学校、居民区、体育馆、工厂等。后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工厂逐渐迁出,原址改为高档住宅小区。 清真路依旧在那里,记录着那段属于伊斯兰的历史。 参考文献 《上海地方志·上海宗教志》第三章伊斯兰教 上海明珠大饭店官网 孔夫子旧书网 法国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国通讯》 近代上海伊斯兰文化存照——美国哈佛大学所藏相关资料及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