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暗算》内容简介

 王浩然 2016-04-06
    《暗算》麦家作品,2008年版。
序曲部分,交代业务局的基本分工。
听风者,监听局,负责寻觅他国密码,瞎子阿炳的故事,这个天才的监听者,被叙述者从遥远的乡下挖来,成功在短时间内寻觅到苏联失踪的电波,后因为女人和山东人生下孩子,触电自杀,原因:阿炳没有性能力,女人想给阿炳留个后。
看风者,破译局。乱搞男女关系的黄依依,是个破译天才,一年破译高级密码。后被她看上的男人的女人间接杀死。以叙述者方式讲故事。陈二湖,醉心于破译工作一辈子,退休后百无聊赖,成为围棋高手,又开始失意,后返回红墙内,在虚假的工作中度过最后一百天,因为破译了密码过分激动死于心脏病。本段故事以徒弟和其儿女的书信来叙事,以陈二湖的临终遗言形成悬念。那不可告人的事情,不是别的,正是其醉心忠厚的最佳反应。
捕风者,第一个故事是越南人伟夫的灵魂为主角叙述,讲述了伟夫死后被伪装成中国某高级将领的儿子,获得尸体的美国人也获得了尸体携带的虚假情报,从而采取了中国人乐于看到的行动计划。第二个故事,打入国民党内部的“你母亲”多年来为中共提供所需情报,最终因为生产时错呼了爱人的名字而暴露。故事以在世养父的角度叙事。
《暗算》很明显是用文学作品的方式叙述的,可以推断麦家是位年龄不小的人。本书并没有像畅销小说那样,把力气大都用在故事的曲折性上,而是想着力刻画人物,喜欢的氛围:梦一样,谜一样,这也许和主题比较相扣。作者还努力区别几个故事的叙事方式,但我看来,都是略显啰嗦的老者言语,并未有太大区别。阿炳的故事过于传奇,黄依依的故事过于陈腐,伟夫的灵魂说,好像游离主题,“你母亲”作为一个地下工作者,其经历也和很多的同类作品大同小异。陈二湖的故事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感觉他最符合这类人的特点:不但凭天分,更多的是沉醉其中,无法自拔。麦家的文笔,感觉不是自己太喜欢的类型。
麦家所选用的叙事角度,很值得回味。揭秘型,呵呵,谁没好奇心呢。好奇心为他迎来了大批读者。可以说化腐朽为神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