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才,是翻涌时代的浪,有风声也有星月!

 赫赫古诗词 2020-03-12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鹰有时候飞得比鸡要低,但是鸡永远飞不到鹰的高度。
猫有猫道,狗有狗道。至于人道嘛,道不同者不相为谋。不理论也就罢了…身体之痛暂时之痛。心灵之苦却如刀痕,永生难以抹去。

——麦家《暗算》

麦家笔下的世界从来都是个永恒的深奥的秘密世界,即便像《解密》和《暗算》这样优秀的小说,也仅仅只是触及其皮毛。生活在那个封闭世界中的人物,都有一颗封闭的灵魂,都是非常态的人,非生命的神,包括麦家自己。

◆ ◆ ◆ ◆

《暗算




☆☆☆

《暗算》于我,其实就是眼缘的问题。

初识麦家是很多朋友安利了他的《解密》,往上一番搜索之后意外之间发现一部《解密》的姊妹篇——《暗算》(前者是人与人之间的设密与解密,后者则上升至国家)。而简单的因为名字的原因,选择看看这一部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而按照以前的习惯,我都会在看一部非常好的小说之前先把电影与影视剧看一遍,这样每个人物都会有个形象,当然对于小说本身的故事、结局、人物的命运也有不再新奇的风险,所以只要是影视之前有“改编自”的字样,一般会选择继续,否则会先看一下原著。

而《暗算》则没有。

拿到书的那一刻已经注定停不下来了,一口气读完了三位天才的故事: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搞监听的人叫“听风者”,破译密码的的叫“看风者”,搞间谍工作的叫“捕风者”。

它独特的故事内容和独到的讲述方法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于是《暗算》便成了我三天时间中休息时、下班后、晚饭一直中捧在手中的一道美味。

这是关于一群与风打交道的人的故事,有关国家安全与个人取舍的命题。

△ 电视剧《暗算》剧照

听风,看风,捕风,仅称谓就很玄,很神秘,用段落式的故事撩拨着每个走进人的好奇心,而那个特殊年代的奇特背景更增加了一种观者对往事的眺望和对当下的冥想。

由于作品的特殊性,本期的书评基本被“当事书”本身所局限,不再为介绍故事、介绍背景(有屏蔽的风险),只剩感叹黑暗中隐秘、脆弱的天才的悲惨命运!

不过,每个故事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麦家对天才的定义……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将自己无限地拉长,拉得细长细长,游丝一般,呈透明之状,经不起磕碰。所以,大凡天才都是娇气的,如世上所有珍宝一样。”

而麦家在书中对天才的塑造也可谓是另辟蹊径,重塑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也可以是天赋禀赋的瞎子阿炳;也可以是放荡不羁的黄依依,更可以是只有在红墙内面对密码时才会像个“人”的陈二湖。


天才总是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甚至难以置信。

神秘且伟大,脆弱而又难以琢磨。
《暗算》中描写的所谓的天才,更是让人捉摸不透,而又深陷其中!

《暗算》也更像一篇武侠小说,不断有武林高手出现,然后他们都死于非命,他们的死几乎都是宿命性的。麦家在悬念丛生的故事中利用高超的“复调”再三转换叙述者,却始终运用着第一人称视角,在这样的转换中讲述了四个跌宕起伏的“天才”故事。

甚至在最后一章,麦家更是脑洞大开,让一位“灵魂”做了一次讲述者。

所谓复调,即是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

“复调结构”式小说的开山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作品——《罪与罚》。

△ 电视剧《暗算》剧照

《暗算》不同的故事讲述的是不同的人物,但不同人物又有大致相同的悲惨命运。这些人物命运的共同性,述说或揭示了这个游戏对人性的致命伤害。

瞎子阿炳、黄依依、韦夫、难产的情报员,他们都死于人的欲望。

这个欲望是不可抑制的。在封闭的院落里,他们的欲望对象和欲望资源极其有限,但在有限的对象和资源里,他们仍进行了可能的配置。欲望支配下的组合生出的却是相反的结果。

阿炳以他天才的耳朵识别出了孩子不是自己的血肉,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只能选择了自杀;

黄依依受异域自由文化的影响,为所欲为地坚持她的生活方式,结果死于情敌不共戴天又简略的谋杀;

jiandie韦夫虽然不是直接死于性事,但他生命垂危之际与美女崇高的献身关系极大;

而50年前的情报员死于难产,不仅暴露了自己也暴露了她真实的丈夫

△ 电影《天才少女》剧照

所以,与其说在《暗算》中麦家描写了几位天才的秘电破译过程,不如说是他在破译天才命运的密码,破译生命本身的密码。

麦家通过人性的扭曲和变异发现了这个游戏的残酷性和悲剧性。于是,以游戏颠覆游戏,是麦家小说最突出的特征。

这个颠覆是由人的悲剧命运来实现的。小说中的那个麦家说:

“如果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坦率说,我不会选择干破译的,因为这是一门孤独的科学,充满了对人性的扭曲和扼杀。”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之为天才呢?

我们可能受到了传统教育的影响,会认为天才不就是和常人不一样,而且能够将凡人轻而易举甩在身后的人吗——

霍金、爱因斯坦那样凭借超高智商走在科研前列的是天才;

王希孟那样18岁便画出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的是天才;

王勃那样在年少时就能瞬间作一篇千古名作《滕王阁序》的是天才;

博尔特、菲尔普斯那样拥有超强体能的运动健将也是天才。

薛其坤那样从一个小山村走出来自己努力学习最终站在量子物理学的顶峰的也是天才;

面对天才时,我们普通人只能仰望,只能叹服,只能眼看着天才,见证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人类的极限。

但当天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他们往往又不再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那个样子: 
在埃莱娜·费兰特的小说《我的天才女友》中,特立独行、但放弃“永远不会为别人写诗”的骄傲最终嫁给了肉店老板儿子的莉拉是天才;
在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满不在乎的抛弃其儿的“渣男”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天才;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但是却固步自封的1900也是天才;

《海上钢琴师》剧照
是否对杜甫那首怀念李白的诗有印象——《不见》,诗的题下有注:
“近无李白消息。”
诗云:
不见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不见》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写出了“天才”的带有普遍性的命运:众人忌才,则“欲杀”,有人爱才,则“怜才”。

歌德说:

天才的命运注定是悲剧。
为什么呢?

凡人小编的拙见:

由于天才的太过与众不同。平庸是这个世界的主色调,天才只是那极少数的点缀。这个规律与时间无关,与空间更无关。

正是因为这种天才出现概率极低的统计学结果的存在,加上人类群居的这种生物学规律的存在,但凡是不一样的人显然是不合群的,那么不合群的人如果生活在社会属性非常明显的人群中,必定是无法生存的,起码从这一点来看这就是个悲剧的开始。

其次就是可能除了庸人自扰之外,天才有时确实比常人多得多。当然想的肯定不是什么人情世故,也不是什么如何合群如何锻炼自己的口才,如何获得更多的认同感...而是更深刻的问题,事关人类、人生。另一个极端的人,之所以可以无忧无虑,因为他们不需要也不会去考虑任何的事情,当然也就可以生活得很安然,自然也就可以无忧无虑了。

天才的不合群,天才的思考深刻,天才的卓越不凡都会让平凡的人嫉妒、羡慕,其中纯粹的羡慕我想是很少的。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位天才人物,
试想一下
能舒心吗?
能高兴吗?
能快乐吗?
能不悲剧吗?  
以上只是外界的影响,自身的一些束缚其实才是悲剧的助推器:严格要求、生活压抑、无人理解、缺少知音。自己的琴声再高亢隽永、再华丽优美,弦断后又有谁听?
无人能懂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

??

记 得 拉 至 文 末 为 书 氪 点 在 看 哦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