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身房里的经济学幻觉

 圆角望 2016-04-06

岑嵘(杭州)·经济自由人

我偶尔会去一家游泳馆游泳,每次都是用现金支付门票。这家游泳馆会推出一些年卡或者季卡,如果坚持每天去,平均下来就相当便宜。说实在,这些价格对我很有诱惑,并且还可以激励自己保持运动,但同时我又深知自己充满惰性,于是是否购买会员卡这件事让我有些纠结。

其实这件事很多人也碰到过,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还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

美国伯克利大学的经济学家Stefano和Malmendier对美国的三个俱乐部7752名健身会员详细数据进行了研究。这些俱乐部为客户提供三种支付选择:10美元的价格购买次卡; 80美元的价格购买月卡;800美元的价格购买年卡。另外,月卡或者年卡到期如果不取消的话,还会自动延续。

结果有超过九成的客户选择了月卡,然而他们每月到健身房的次数平均仅为4.7次,这样算起来,每次的价格就是17美元左右,而次卡的价格每次只有10美元。

在会员卡刚刚办理的那段时间里,会员们信心满满,在这段时间内一般去健身房的次数比较多,也比较规律,即使如此,会员卡仍然不是物有所值。平均来说,新会员一般每月去5次,即每次的价格为16美元。几个月以后,当初的兴奋消失后,每个月到健身房的次数下降到4次,这意味着每次价格上升到19美元。持有会卡的会员在其会员生涯中,白白扔掉的钞票平均高达700美元。

此外,这项研究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发现:不去健身的人会在很久之后才取消自己的会员身份——人们普遍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懒鬼。大多数人只是偶尔去健身,而在他们根本不去健身之后,平均还要再过2.31个月才会终止自己的健身合同。而其中20%的人,会在四个月或者更久之后才终止合同。从最后一次去健身到取消合同,这期间的平均花费是187美元。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泰勒·考恩解释说:当人们拒绝思考他们不喜欢的信息时,自我欺骗就发生了。不仅如此,人们通常还会说服自己相信他们本人也觉得可疑,或是明显错误的事情。健身会员制,似乎就是建立在自我欺骗的基础上。许多人高估了自己去健身的频率,他们付钱成为会员的冲动,无非是建立在想象通过锻炼成为身材矫健的型男靓女的白日梦上。

经济学家们总结说:人们在签订健身合同时往往高估自己的自律性,总以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些运动将回报给自己更健康的体格。因此,在办理会员卡的时候,人们内心中渴望着的是未来的结果。

然而最终的结果你知道的,我们都没能变成施瓦辛格或者安吉莉娜·朱莉。当成为会员之后,日常琐事以及工作在时间上的分配会成为去健身房的羁绊,即刻付出的努力代价越来越高,而未来的回报看起来越来越渺茫。

所以,我们去健身房的行动还取决于当前做出决定和未来真的想去之间的时间间隔。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们的偏好在时间上是不一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