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歪博士 于 2010-11-23 19:20 编辑 俱往矣,让我们继续。 博士衷心地感谢祁先生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教程网广大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在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下,继完成LAB色度选择的系列探索之后,近日在色立体的探索方面又有新的收获,现予大家一道分享,请朋友们指正。 特此声明:此帖系博士独家探索心得,中国教程网首发,转载务请注明出处。 传统艺术领域使用的是基于色彩三属性的颜色系统,艺术家们总是使用色相、饱和度、亮度来描述和应用色彩,但数字领域通常使用的却是RGB颜色系统,在艺术创作中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随着数字艺术的兴起,将RGB与色彩三属性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各个色相类空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各个色相类空间不仅在数值上与RGB密切相关,而且其色立体也与RGB色立体密切相关。 一、从另一个视角审视RGB色立体 大家对于RGB色立体或许并不陌生: ![]() 构成RGB色立体的六个表面如下: ![]() 如果换一个视角----将RGB色立体黑点在下、白点在上倒立起来观察会是什么样的? ![]() 不妨再观察一下它的俯视图: ![]() 这和我们熟悉的色轮多么相似: ![]() 倒立起来的RGB色立体与我们前面介绍的各个色相类色立体非常相似,具有相同的特征: 1、中心轴为从黑到白的中性灰; 2、颜色的饱和度从中心轴向外渐增; 3、红、绿、兰、青、品、黄各色相绕中心轴环状分布。 让我们在RGB色立体中寻觅一下等色相体的踪影: ![]() ![]() ![]() 再观察一下倒立RGB色立体的各个横截面: ![]() 二、色相类色立体与RGB色立体的密切关系 其实,各个色相类色立体都是由倒立RGB色立体通过纵向变换而来的,纵向变形的依据是各个色相类空间对亮度的定义,具体来讲,就是各个颜色点根据其亮度在纵向重新排列。下面我们通过外围轮廓的色谱线来加以考察: (1)HSI HSI的亮度定义为RGB的平均值,其色谱线的亮度如下: ![]()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倒立RGB色立体恰好具有相同的特征,因此,倒立的RGB色立体本身就是HSI色立体。 (2)HSV(B) 根据HSV(B)的亮度定义,其色谱线的亮度如下: ![]() 相当于色谱线各点由黑线纵向移动到了红线。这样得到的色立体如下: ![]() 网络中也流传着基于六棱锥的HSV(B)色立体: ![]() ![]() (3)HSL 根据HSL的亮度定义,其色谱线的亮度如下: ![]() 相当于色谱线各点由黑线纵向移动到了绿线,相应的色立体如下: ![]() (4)HSY 根据HSY的亮度定义,其色谱线的亮度如下: ![]() 也就是说,色谱线中的各个颜色点由黑线纵向移动到了兰线,相应的色立体如下: ![]() 三、面向颜色拾取的色相类色立体 计算机中拾取颜色时常用的是HSV和HSL模型,基于上述棱锥或镜相棱锥的立体模型在拾色器设计时很不方便,为了拾色的方便,常常将其横向变换为圆形。变换前各个色立体的俯视图均为正六边形,变换后都变成了圆形(前面各篇所展示的各个色相类空间的色立体都是经过这种水平变换后的情形):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拾色而言,进行这种非线性变换是可行的,而且往往也是程序设计所必需的,只要可以拾取到该空间内的所有颜色即可。但是,这种非线性变换,将导致内部的颜色混合规律被破坏,不利于颜色的分析和计算。比如,根据色立体中的颜色混合规律,色立体中任意两点混合的结果色必定处于这两点的连线上,但是经过这种非线性变换,混合后的结果色将不再处于这两点的连线上;同理,当我们以两种颜色作线性渐变时,中间的各种过渡色就是这两种颜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换言之,渐变中间的各种过渡色正是色立体中这两点连线上的所有颜色,但是经过这种非线性变换之后,渐变中的过渡色将不再处于这两点的连线上。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大部分软件都基于HSV或HSL来拾取颜色,但色相、饱和度、亮度的取值范围却有所不同,如下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