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抽动症中医能治疗吗?

 百草神农 2016-04-06

近来门诊接诊了很多被诊断为抽动症、秽语症的儿童、大多都是在3到7岁这个年龄阶段,常见的问题是:会做怪动作,不专心,经常做一些大人们觉得不礼貌的行为,甚至说脏话,打人摔东西。


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会说这孩子抽动症。


这样一句话就把家长给唬住了。家长问:治疗方法呢?严重的话吃药(精神类药物)其实这个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医生心理治疗的普遍匮乏。在国外临床心理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儿童行为心理治疗医生都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在国内我们通常去看的心理医生都是精神科的临床心理医生,多半是用量表进行评分然后用精神药物解决问题,然而很多并未实际解决问题,这一部分患者常常诉诸于中医治疗,在然而,不得不说许多中医处方用药存在过度治疗。

现代医学对于抽动症,有相关的判断标准,然而症状的初发可能是,孩子的某一次生病、或者家庭关系的紧张,或者父母的严厉训斥以后之后。深入认识“抽动症”这样的疾病,我们首先要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


3-7岁的儿童自我观念开始建立,如果刚出土的嫩苗外界的事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这个时候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外界事物时有害的还是无害的,从而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可以称之为有样学样,他们对事物的态度敏感,然后会对事物的顺序敏感然后会建立自己的审美观,会主动的向外界寻求信息、知识以及安全感。行为上来看家长之中,如果有一位特别严厉喜欢通过训斥解决问题,另一位纵容孩子对孩子的管束不够严格就容易出现抽动的问题,因为孩子会在两个极端之间游移不定,这样做到底是合适还是合适,会建立不了一个比较强的秩序感,会觉得一切都比较混乱,他们会用一些过激的手段来尝试大人们的底线,或者在某些时候表现出讨巧来获得认同和存在感。以上是行为心理方面。

另一方面是疾病的原因,一些患有呼吸道疾病、消化机能下降的儿童更倾向于得“抽动症”。这属于中医常说的肺病及脾,子病及母,已经阐释了这样的问题, 肺的功能下降,进而影响消化,会出现机能能力的下降,不自主的活动或者疲劳感,如果不能迅速的回到健康状态。往往会出现痰、咳、排便困难、腹痛等问题,从而加剧了家庭的焦虑以及儿童的不适感。在中医诊断上来说这个是肺脾气虚,虚了就容易生痰,痰这样的病理产物,可以变生各种疾病,比如眼睛瘙痒,鼻炎,咽痒,这些疾病最大的一个致病因素就是痰,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能将吸进的清新空气布散到全身,同样也可以将痰邪推到一些身体的腔隙,很多儿童在某次感染以后的惊厥、梦游均有联系。抽动症也是其中的一种。


下面是现代的一些科学知识,然而在这之前我们一定应该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其实就是儿童在学习和自我意识以及知识体系建立时的一个过程,如果孩子的家长能够从孟母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则可以有效的通过行为的干预来治疗抽动症。




1-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这可以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3-4岁执拗敏感期过后,在3-4岁,会出现追求秩序完美的关键期(有时也会同时出现),可称之为完美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宝宝对待事物总是近乎苛刻的完美,比如,吃的苹果上不可以有斑点,不可以把苹果切成两半,拒绝接受妈妈刚刚剥开但是咬了一小口的鸡蛋等。接着,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能把一些生活常规内化。


5岁以后,到了5岁之后,由于幼儿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人,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关注。当他们画画时,会注意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比如近大远小等;当他们搭建时也会注重空间结构的美感,等等。因此,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审美的敏感期。


另外我们应该了解中药,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在咨询或者因抽动症就诊的儿童的父母中,大部分都有这样一个诉求就是能否少吃药或者不吃药解决。


本文的中心其实就是为了从全方位解决抽动症的问题,以达到一个“不吃药”的地步,因为在以前博文中讲过,善为医者万物皆为药,我们耳濡目染的外界环境同样有很强大的治疗作用,比如在一个空气好,树木繁茂,鸟语花香的山林很多疾病就自愈了,比如在一个喧闹嘈杂的街道上无数汽车的机器声音和尾气扬尘,人就不知不觉生病了。



儿童抽动症总结如下三点:

第一,及时的情绪疏导,多进行行为的引导而不要诉诸语言,更不要用语言暴力和威胁。所谓言传身教。


第二,尽量不要使用精神类药物,因为这个行为,多数是因为一些常见的疾病导致的,解决了疾病的问题剩下的就是行为的引导和良好习惯的建立,这个和父母的审美趣味、知识结构,为人处世的态度有莫大的关系。


第三,中医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中医的知识结构包括哲学,心理,药物,所采用的方式是多位一体的。在解决如抽动症这样的问题上有优势。这个优势是来自于中医理论体系对‘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中正平和”的社会观的。然而并非所有的中医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对小儿抽动症上,临床一些医生常用一些息风止痉的中药,如蝎子、蜈蚣、蝉蜕,使用这些药物需要非常谨慎,在抽动发病原因虽有因为“风痰”所导致,但是并非个个如此,孩子心气充盈,如刚破土的小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随着风而动,喜欢动是正常孩子的特点,临床的药物的治疗显然存在很大的短板,所以治疗的重点应该放在调和脏腑的机能使各个脏腑官窍形体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当以调津液,取痰为主,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滋水涵木法”。




对于普通的家庭而言,需要进行爱的教育,行为的诱导,避免教育上较剧烈的冲突,在可能患有有抽动症孩子面前不能多重标准,及时治愈疾病,可以考虑中医治疗。


来源:颐生科技羊爸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