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李邕墓志》

 百了无恨 2016-04-06

《李邕墓志》全称《唐故北海郡太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墓志铭并序》,青石质墓志铭,现藏于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嵌于五号窑洞的墙壁上。志石长、宽各47.5厘米,整体保存完好。据《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记载:“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七日,洛阳西北十六里水泉村南,陡沟村北出土。志石购得后归千唐志斋。”

志文与史传相校,互有异同,择要而言,可举其三:

第一,关于李邕之籍贯,两唐书本传均称为“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而志谓“本赵(今属河北省)人也。烈祖恪,随晋南迁,食邑于江数百年矣”。此处之“江”即志题中所说的“江夏”。但两唐书《地理志》中无“江夏”之名,而《汉书·地理志》及《晋书·地理志》中均有“江夏郡”(今湖北安陆)。再者,清仇兆鳌曰:“《汉书》: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世系表》:“后汉会稽太守高阳侯,徙居江夏,遂为江夏李氏。其后元哲徙居广陵,元哲生善,善生邕。故题曰'江夏李公’,诗又云'江夏,姿也。’”(见《杜诗详注·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注)由上述可知,邕之远祖本赵人,汉以后为江夏人,至其祖父始为江都人,但志中云“晋时南迁,食邑于江”,或系追叙未远而已。

第二,志中所载邕之生前事迹大体与史传相同,然志略而传详。但有关邕被杖杀以后,因边将作乱,三子一死二逃,未能归葬之原因,以及后来卢公为其昭雪洗冤、赠官,韦公出资迁葬等情况,则史传有的言之过简,有的不予记载,故志可补史传之阙略。

历代碑刻丨唐《李邕墓志》

《李邕墓志》

第三,关于邕死时之年龄,《旧唐书》曰“时年七十余”,《新唐书》曰“时年七十”。后一说法,多被采用,如谭正李邕为兰台郎李善之子。善学识渊博,曾注《文选》,邕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邕官至汲郡、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他为唐代书法家,工文,善书,尤其擅长以行楷写碑,取法“二王”(羲之、献之)并有所创造,对后世影响颇大。

相对于史学价值而言,《李邕墓志》有着更为深刻的时代价值与艺术价值,就书法意义而言,有着独特的地域性与时代性,《李邕墓志》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在洛阳地区乃至整个唐时期都显得别具一格。

一、古趣与平和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期,这一时期南北朝书风融合,楷书高度发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风貌。在法度森然的统一性中亦有多样性并存。沙孟海在他的《略论两晋北朝隋代的书法》一文中提出:北碑结体大致可分为“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两个类型。北魏时期大致可分为平城时期和洛阳时期,平城时期的书风主要为“平画宽结”,而北魏迁都洛阳后,逐渐形成了“邙山体”,它的书风主要是“斜画紧结”。而《李邕墓志》正是“斜画紧结”的杰出作品,集中体现了大一统下楷书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从《李邕墓志》的笔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用笔方式,一种是笔画方折为主的魏碑笔法;一种是完全成熟的唐楷笔法。前者开张,有不少字隶意十足;后者娴熟,方圆兼备,从而将古拙与熟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但值得注意的是,《李邕墓志》在隶意与方正之外,还留有个别的行书笔意,使该作更加生动活泼。

历代碑刻丨唐《李邕墓志》

《李邕墓志》局部一

二、平正与奇险

相对于其古拙且平和的笔法来讲,《李邕墓志》的结体更加灵活多变。据志文推测,本文为乡贡进士张造所书,其书率意自然,又不乏生动多变,体现了唐玄宗时期洛阳地区中下层士人的书法风貌。其书由外在的奇崛之态向内在的平正转化,体现了北魏洛阳书风向唐楷书风转化的过渡形态。据《千唐志斋概述》可知,《李邕墓志》在同时期的墓志书法中应该是风格比较突出的一方。就楷法而言,该墓志并不十分严谨,甚至有点率意,但是十分耐人寻味。在重心与收放的穿插变化中,渐脱离奇崛之势而走向平正之态。相对于平正而言,《李邕墓志》中存在大量奇崛之态的特征。正是这种方正与奇崛的组合,使整体显得更加变化多端。这些变化基本可以分为两种,即左右结构的左收右放与上下结构的上松下紧。这样的构字方式,使《李邕墓志》整体更加平和与自然。

三、方拙与清逸

虽然说《李邕墓志》用笔古拙,结体奇崛。然而因为有界格的约束,整体庄严肃穆,法度森然。这是其功用的需要,也是对整体章法的控制。然而《李邕墓志》并没有完全局限于界格之中。其上下字之间相互呼应,左字与右字之间相互起伏,由此产生的节奏变化与律动感,使其更好地融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李邕墓志》单字与单字之间的承接关系并不是单一循环往复而存在的,而是上下左右通过有意无意的错落、收放、大小的变化而存在的,在纵向布局中,充分考虑到了横向布局。这种变化安排,避免了章法关系的雷同和单一势态的出现。

历代碑刻丨唐《李邕墓志》

《李邕墓志》局部二

时代书风的融合与楷书法度的确立是这一时期的特征。《李邕墓志》从魏碑中得益较多,结构中宫紧密,四周开阔,奇而不怪。就字的态势和重心而言,可谓一字一面,一字一形,有一种内在的动势蕴含其中。在重法度、求气势为风尚的唐代,能有如此生动活泼、朴茂无华且具有魏碑遗韵的书法存在,不仅说明了魏碑书风影响之深远,也说明了唐代文化广泛的包容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