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是厦大的生日,是时候来八一八「厦门大学十大男神」了!

 老呼哈 2016-04-06


今天,你被厦门大学刷屏了吗?


今天是厦大95周年校庆



  



那么,该怎么为厦大庆生呢?



像招考君这样的人:上一个月还被金秀贤迷得五迷三道,下一个月就倒向宋仲基的阵营,我们肯定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寻找厦大校庆话题。那就是——


今天,我们为大家盘点,厦大95年来出现的男神,招考君仔细看了他们的故事,真是分分秒秒要迷死人啊!

 

让我们听着歌,一起看起来~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凤凰花开的路口 林志炫 - 绝对收藏

1号男神:陈嘉庚
创办者


陈嘉庚肯定是厦大头号男神,他已经离开我们55年了,但是,他的故事,从来没有停止传播。


陈嘉庚(1874-1961),福建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区)人。


1921年陈嘉庚倾巨资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华侨独资创办的大学。陈嘉庚独立维持厦大16年,即使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困境,他仍然不放弃办学理想,称:“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陈嘉庚多方筹措校费,艰苦支撑,百折不挠维持办学。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2号男神:陈敬贤
“第二校主”


相对于陈嘉庚,陈敬贤不太为人所知,他是陈嘉庚先生的胞弟,不太为外人所知的是,陈嘉庚创办厦大所捐的款项实际上是由兄弟二人共同出资。


陈敬贤(1889-1936),厦门大学私立时期(1921-1937)校董会董事。他是陈嘉庚创业兴业、倾资兴学的忠诚支持者和最得力的助手。陈敬贤追随兄长教育救国之理想,本着“欲尽国民本职,不惜牺牲一己之安,乐以赴之”的理念,尽心竭力,襄助其兄开办了集美幼稚园、小学、师范、中学和厦门大学。陈嘉庚创办厦大所捐的款项实际上是由兄弟二人共同出资。1919年5月,陈嘉庚回国办学,陈敬贤赴南洋主持陈嘉庚公司商务,期间公司的多数盈利都用于建设厦大。而自1922年至1934年,在陈嘉庚返回新加坡经营企业期间,陈敬贤负责管理集美各校和厦门大学,为厦大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尊称为厦门大学“第二校主”。


 

3号男神:林文庆
厦大第二任校长


 

林文庆(1869年-1957年)字梦琴,祖籍福建海澄,1869年10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1887年考取英女王奖学金,成为东南亚获得该项奖学金的第一位华族青年,后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以及香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21年到1937年出任厦大校长。


林文庆原本是要被孙中山电召回国,要当外交部长的,后来孙中山将他“让”给了厦大。有趣的是,促成林文庆出任厦大校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的夫人殷碧霞老家就在鼓浪屿,殷碧霞的家族出了许多名人,其中包括钢琴家殷承宗。


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林文庆因为推崇孔孟之道而被刻意淡忘。近些年,他的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同,厦大最终从一个荒凉的演武场,演变成为一个庞大的学府,是林文庆打下巩固而健全的基础,这里指的不只是厦大独具特色的校园分布雏形,还在于厦大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厦大刚成立时,只有师范和商学两部,在林文庆的苦心经营下,到1930年,设立了文、理、法、教育、商五学院21个系,其中,还有天文系,并建成了一所天文气象台。在当时的私立学校中,厦大名列前茅。


林文庆对厦大做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组成一支全国一流的师资队伍,他们大多是留学欧美的。当时,在厦大云集了一批中国著名学者,包括鲁迅、林语堂等。北大国学院解散,林文庆就把国学院院长沈兼士聘到厦大做国学院院长。不仅如此,美国人、动物学家莱德等一些外国学者也投奔厦大。到1926年,厦大声誉日隆,人们形容说,在军阀气焰高涨的背景下,厦大却稍露曙光,“全中国都在注视厦大”。政府见其成绩优异,每年特别拨给津贴九万元,据说,这在当时中国私立大学中是最高的。


1937年7月,私立厦门大学收归国立,正式改为国立厦门大学。7月末,林文庆移交完毕,返回新加坡。他在厦大呆了16年,这时,他已是个68岁的老人。



4号男神:萨本栋
国立厦大第一任校长


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毕业于清华,在厦大八年,他被称为厦大最牛校长——他遇到的办学艰难无人能比。


1937年,36岁的萨本栋在抗战炮声中从清华来到厦大,为了躲避战火,他制定周密计划,将厦大较为完整地迁往千里之外的山城——长汀。此后,萨本栋逐步扩大校园,最后几乎占据了半个长汀城。


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是,当时长汀连电灯都没有,萨本栋拆了学校分配给他的汽车,把发动机加以改造,让学校用上电灯。现在看来,萨本栋从一开始就努力把清华的一些好传统,移植到厦大。他坚持了两项措施:聘请学有专长的人来厦大任教,要求著名教授担任基础教学。据统计,长汀时期厦大的51名教授中,有47位来自清华。大名鼎鼎的傅鹰当时在厦大教化学,萨本栋也为一年级工科学生讲授微积分和普通物理。后来,这些教材编成书,被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用作教科书,这也是第一位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著作被外国高校所采用。


萨本栋强调应用科学对国家的重要性。他竭尽全力办起了土木、机电、航空系。长汀时期厦大的工科毕业生总数达400多人,他们中很多人到了台湾。60年代,台湾机电部门大多数主管都来自厦大。


到厦大之前,萨本栋是清华的网球高手,体格强壮,腰杆挺拔。但到了1943年,他已是“面色苍白,弯腰驼背,拄着拐杖”,他患了严重的胃病和关节炎,他为厦大耗费了所有精力“拐杖掉到地上,他已经不能俯身拾起它”,病情严重得卧床不起时,他就让学生到他的床前听讲。


1949年,萨本栋因患胃癌在美国去世,时年47岁。据他的遗嘱,他的身体解剖了供治癌研究。医生们发现,他的胃都是癌细胞,他的脑比平常人重了三百克。他的骨灰最后留在他尽了十二分力的厦大校园里。至今,厦大长汀时期的学生谈起他时仍会热泪盈眶。

 

5号男神:林语堂
1926年到1927年在厦大任教


林语堂(1895-1976),出生于平和县坂仔村。林语堂才学广博,学贯中西,一生著述甚丰,在文学创作、语言和文学研究方面有卓著成就。作品《京华烟云》曾四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26年9月,林语堂回到厦大;1927年3月,林语堂离开厦大。前后约有半年,时间虽短,但林语堂留给厦大的影响却是绵长的。他把半个北大搬到厦大来。1926年9月,林语堂出任厦大文科主任,不久,文学家鲁迅来了,国学家沈兼士来了,古史专家顾颉刚、语言学家罗常培、哲学家张颐、中西交通史家张星烺、考古学家陈万里、编辑家孙伏园和作家章川岛,一批大师接踵而至。



6号男神:鲁迅
1926年到1927年在厦大任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在厦门大学执教,并开设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两门课程。


在厦大期间,鲁迅接连完成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五篇文章。鲁迅还在厦门写下《汉文学史纲》,创作故事新编《铸剑》、《奔月》等,共约17万字。他不仅留下大量优秀作品,还把自己的睿智和精神留给厦大,影响了一批批青年学生。


鲁迅之子周海婴到厦大时曾说:“厦大成就了父亲的爱情。”南下厦门以前,鲁迅是许广平的老师,他和许广平的爱情受到压抑,不敢表白,在厦门的4个月,鲁迅和在广州的许广平通信频繁,有了相互的昵称,更多了关怀的字句。1925年至1932年,从许广平以学生身份向鲁迅讨教的第一封信算起,两人通信共164封,这些来往信件被完整地收录在《两地书·原信》里,而鲁迅在厦大期间,就有84封信,占了大半。



7号男神:王亚南
新中国厦大第一任校长

 

王亚南(1901-1969)1950年至1969年任厦大校长。对于其他人而言,王亚南是《资本论》的翻译者;而对于厦大人来说,王亚南首先是他们的校长。王亚南对厦大所做出的贡献,并不逊色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厦大现在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就是他打下的。他坚信一条: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机构,还应该是研究机构。而如果没有半个世纪王亚南留下的“种子”,现在厦大经济学和会计学在全国的地位,也许就无法这么牢固。


他作为校长的价值还体现在他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从厦大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教中学,整天搞研究,加上口才不好,不受学校喜欢。为了心爱的研究,他辞职回到福州老家,生活困顿,据说,他有时要上街摆香烟摊。王亚南到福州出差,陈景润鼓足勇气,到王亚南住的招待所去找他,告诉校长他想回厦大,王亚南答应回去问问看。回校后,他问了数学系,系主任方德植说数学系资料室刚好需要人,陈景润就这样调入厦大。


陈景润迈向科学顶峰的道路,是从厦大出发的——他后来在厦大完成的一篇论文,引起当时中科院院长华罗庚的注意,华和王亚南商量,想要走陈景润,王亚南又欣然应允。在中科院,陈景润证明出了“1+2”。


当时厦大海洋系缺少海洋气象专业老师,王亚南坚持聘用了台湾气象台原台长到学校讲学,他说:“又不是办党校,只要他肯把聪明才智献给人民,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8号男神:陈景润
厦大校友


陈景润: 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大数学系,1957年进入中科院,1973年发表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因患帕金森综合症,在北京病逝。


陈景润是建国后厦大招收的第一批学生,陈景润195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学,但是,他表达能力差使他无法胜任工作,一年后他回到福州老家。王亚南到福州开会时,陈景润找到王亚南说:“我现在失业了,怎么办?”


王亚南把陈景润带回厦大,重回厦大的陈景润征求他的意见:我要读什么书?于是李文清介绍他读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陈景润读了近30遍,反复演算,并写出了第一篇论文《他利问题》。他把论文交给李文清,后者托人转给时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


华罗庚立刻打电报要陈景润去宣读他的论文。在华的建议下,1957年9月,陈景润到了北京,之后,他证明出了“1+2”。


陈景润生前曾一再表示:我在厦大度过一生中难忘和幸福的时光。



陈景润出席厦门大学60周年校庆大会


9号男神:卢嘉锡
曾任中科院院长,厦大校友,曾在厦大任教

 

卢嘉锡(1915年-2001年)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1945年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1981年,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


从1923年建系以来,师资力量雄厚的厦门大学化学系人才辈出,卢嘉锡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仅是我国结构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伯乐”。抗战胜利后,厦大经费困难,人才缺乏。卢嘉锡认为,送师生出国是培养人才最快捷的方法,如果选人选对了,很快就有成效。于是,卢嘉锡把系里一大批优秀人才推荐到国外学习,特别注意培养科研梯队。后来这些留学生回到厦大,成了化学系的教研骨干力量,证明了卢嘉锡选人的眼光。目前厦大化学系的主要学科框架——电化学、理论化学、结构化学和催化化学,学科带头人几乎都与卢嘉锡的培养有关。


中科院院士、厦大化工化学院教授蔡启瑞曾经说,厦大化学系的基础基本上是卢嘉锡当年打下的,基础有了,我们比较好发展,他是前人种树,我们是后人乘凉。厦大化学系至今长盛不衰,卢先生有很大一份功劳。


 

10号男神:蔡启瑞
中科院院士,厦大教授

 

蔡启瑞,1913年出生,厦门翔安马巷人。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50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回到母校厦大任教;1958年秋,在厦大组建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催化教研室,开创了中国催化科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基地;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每个人都有朋友和对其不敢苟同的“敌人”,不过,很多人深信,蔡启瑞是不会有“敌人”的——他的人品无懈可击,他的台湾同行说他:像一泓清泉那么透彻。


蔡启瑞有着异常谦逊的人品,他曾经是厦大有史以来第一个自请降级的人,他的一项研究曾被评价为中国C1化学(碳一化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本来拟推荐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但蔡启瑞觉得工作美中尚有不足之处,主动将其改为申报三等奖。


现在不少人很难理解爱国和科研的关系。在这方面,蔡启瑞提供了完美的样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蔡启瑞努力了六年,才从美国回到新中国。当时,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和炼油工业还十分落后,要改变这一现状,催化科学是关键。但是,我国的催化科学当时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


虽然已经在结构化学小有名气,但是,在看到国家的需要,时年44岁的蔡启瑞决定转行从事催化研究,对于一位自然科学家来说,在这样的岁数要调整研究方向,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开始。


蔡启瑞夜以继日地工作,完成华丽转身,成为公认的“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蔡启瑞诸多学术成就中,固氮模型尤为亮眼。


厦大校方曾概括说,蔡启瑞的精彩科研之路由三大块组成:配位络合催化理论,固氮成氨以及碳一化学。他一个人获得三次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是国家级含金量最高的奖项,一般来说,获得一次已经很了不起了。


厦大的男神们还有千千万!

不知道下一个是不是你呢?


厦门日报新媒体中心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