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差: ① 原材料方面因素:包括色粉更换、塑胶材料牌号更改,定型剂更换。 ② 原材料品种不同:如PP料与ABS料或PC料要求同一种色,但因材料品种不同而有轻微色差,但允许有一限度范围。 ③ 设备工艺原因:A、温度;B、压力;C熔胶时间等工艺因素影响。 ④ 环境因素:料筒未清干净,烘料斗有灰尘,模具有油污等。 ⑤ 色粉本身因素:有些色粉不受温,且制品很易受温度变化而改变。如: 9278烤箱提手(A2945兰)。 2、充填不足(缺胶): ① 模具方面: A、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浇注系统是熔体进入模腔的通道,对塑料件成型质量有很大关系,浇口不平行,浇口的位置不是在壁厚部位; B、模具排气结构不良; C、熔体中的杂质或冷料阻塞流道; D、模具温度未达要求。 ② 原料方面: A、原材料含水量过大;B、原料中易挥发物超标;C、原材料中杂质或再生料过多。 ③ 注塑机方面: A、注射量不足:如用150T机生产180T产品。B、喷嘴为异物堵塞,喷嘴孔太小; C、原料供应不足:如料筒堵塞,水口料影响下料;D、止逆阀故障;E、注射行程不够。 ④ 成型操作方面: A、模具温度过低;B、注射压力太低;C、保压时间太短; D、注射速度太慢;E、熔体温度太低。 3、翘曲变形: ① 模具方面:主要是针对模具设计方面不合理原因造成,在此不作讲述。 ② 成型操作方面: A、注射压力过高,流体方向和垂直流向方向分子取向相差较大,塑胶力图恢复原有的卷曲状态,所以流体流动方向上的收缩大于垂直流动方向上的收缩; B、熔体温度过高;C、保压压力过高:保压压力高时,塑料中的内压力过高,在脱模后内应力的释放使塑胶件产生翘曲变形; D、熔体流速太慢;E、回火温度过高或时间太长。 ③ 原材料方面:PP/PA料容易变形。 4、熔接痕(纹): ① 模具方面: A、浇口数量太多,即进胶点多,进胶口截面积过小; B、模具无冷料穴或冷料穴位置不正确; C、模具冷却系统设计不合理,熔体在模中冷却太快且不均匀。 ② 原料方面: A、脱模剂用量太多,或使用不符合的脱模剂; B、熔体的流动性差,在成型时易产生熔接痕; C、原料中含水份较多或挥发物含量过高。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熔体温度过低,低温熔体的分流汇合性能较差,容易形成熔接纹; B、熔体注射压力过低,使得注射速度过慢,熔体在型腔中的温度不相同,这时熔体在分流汇合时就易产生熔接纹。 ④ 注塑机设计和塑胶件设计方面:在此不作讲述。 5、波纹: ① 模具方面:与熔接纹大同小异,但需特别强调的是冷料对波纹影响最大。 ② 原料方面: A、 熔体流动性差是产生波纹的主要原因,如:PMMA、PC、AS等透明料制品; B、 当ABS材料是经改性为共聚型高分子材料时,如加工温度过高,树脂及润滑剂会产生挥发性气体,这些气体使塑胶件表面形成波纹。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注射速度过小;B、 熔体流速过大;C、 模具温度偏低 D、 保压时间短;E、 射嘴温度低。 6、溢边(飞边、披锋): ① 模具方面:产生飞边最大原因是由模具引起。 A、 模具分型面加工粗糙; B、 型腔及抽芯部分的滑动件磨损过多。 ② 原料方面:熔体流动性好材料,如:PP料、PA料、PS料。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注射压力过大;B、 熔体温度高;C、 注射压力; D、 注射压力分布不均,充模速度不均;E、 注射量过多,使模腔内压力过大。 7、银丝纹: ① 模具与注塑机方面:不作讲述。 ② 原料方面: A、原料水份是产生水气银丝纹的原因;B、原料受高温降解; C、脱模剂产生少量挥发性气体。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熔体温度过高;B、 熔体在高温下停留的时间过长;C、熔体在模腔中保压时间过长; D、 注射速度过快。 8、色泽不均(混色): ① 模具与注塑机方面不讲述; ② 原料方面: A、 着色剂的热稳定性差;B、 着色剂分散效果不理想; C、 色粉份量太大,如1包25KG料用色粉300克以上; D、 加波纤产品容易有浮纤,造成原料不均,产生混色; E、 原料杂质多,使制品表面色泽不一。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料筒温度过高,使熔体在料筒内分解;B、 塑化不良,即熔体不能完全均匀地相熔; C、 熔体在料筒中停留时间过长;D、 注射和保压时间太长,背压大。 9、光泽不良(暗色): ① 模具和注塑机方面不讲述。 ② 原料方面: A、 熔体的流动性太差,使塑件表面不致密;B、 原料再生料过多; C、 原料中添加剂的分散性能太差;D、 原料水分或易挥发物含量过高; E、 原料本身问题:如PBT、PA+30%GF,PBT+10%GF、PPS。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冷却不够;B、 注射速度偏小,压力较低;C、 保压时间太短; D、 熔体的流动性能差;E、 填充波纤太多,如PA+30%GF。 10、脱模不良(脱模变形): ① 模具方面:主查的原因是由于模具设计不当造成,占90%以上。在此不讲述。 ② 原料方面: A、 原料中混入异物;B、 脱模剂效果不良;C、 软质塑件比硬塑件难脱模。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注射压力过大,熔体温度过高,流动性差;B、 塑件产生飞边; C、 喷嘴温度过低,冷却时间太短;D、 注塑时间和保压时间过长。 11、裂纹和破裂: ① 模具及塑机方面在此不作讲述 ② 原料方面: A、 原料吸水性大,加热后易分解脆化,造成破裂; B、 原料中加入再生料较多; C、 两种不能相熔的组分混合在一起; D、 材料本身轫度太低,或刚性太强和有内应力,如PBT、PBT+GF、PC、ABS、PMMA。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注射压力过大,使得残余应力增大;B、 保压时间过长; C、 内应力未消除,如PC和 PMMA料为特出。 12、糊斑(烧焦): ① 模具及塑机方面在此不讲述。 ② 原料方面: A、 原材料中水分和易挥发物含量过高; B、 原料熔融指数太大,使用润滑剂过多; C、 原料需高温才能塑化的,如PBT、PPS等。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注射速度过大;B、 熔体的温度高;C、 注射压力大。 13、尺寸不符: ① 模具及塑机方面在此不讲述。 ② 原料方面: A、 不同塑料的收率不同,造成尺寸不稳定,所以模具设计分PP/ABS/PPS/PS料模; B、 水口料添加量及定型剂的添加量。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注射压力过小或注射速度过低;B、 充模时间和保压时间较短; C、 模温过低。 14、气泡和暗泡: ① 模具及塑机方面在此不讲述。② 原料方面: A、 原料水分含量过多,烘料时间短及烘料温度低 B、 原材料收缩率过大,如PA66; C、 再生料过多。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注射速度过快,时间过短,气体来不及排出; B、 保压时间不足; C、 冷却不均匀或冷却时间不够; D、 熔体温度与模具温度过高,引起挥发分释出成形气泡。 15、表面混蚀: 大体与光泽不良相似在此不讲述。 16、凹陷(缩水): ① 模具和塑机方面不讲述。 ② 原料方面: A、熔体(树脂)收缩率太大,没加定型剂; B、流动性差,润滑剂太少; C、填充剂少。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注射压力过低,速度太慢; B、注射时间和保压时间太短; C、熔体温度和模具温度太高; D、制件胶位较厚,特别是丝筒针位。 17、冷料(冷胶): ① 模具和塑机方面不讲述。 ② 原料方面:轫性大的材料易造成冷胶,由于产品脱模时,水口胶丝易拉长且断后粘附于模具上,造成第二PCS产品有冷胶。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熔体温度太低,塑化不良; B、 模具温度过低和熔体的流动性太差; C、 冷胶与混色往往会同时出现。 18、顶白/顶高: ① 模具与塑机方面在此不作讲述。 ② 原料方面:主要与原材料有关,如PP料不易顶白,易顶高;ABS料易顶白,易顶高。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注射压力太大; B、 熔体温度过高,模具温度过低,两者温差大; C、 冷却时间短; D、 保压压力太高,保压时间太长。 19、白点: ① 模具方面及塑机方面一般没影响。 ② 原材料方面: A、 原料颗粒大小相差较大,造成难塑化或塑化不均匀; B、 原料中混有异料或不相熔的原料; C、 原料本身特性造成,如,透明料较多。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料筒温度低; B、 螺杆的转速太快,周期短; C、 背压太低。 20、强度不够(脆裂): ① 模具与塑机方面一般不影响。 ② 原材料方面: A、 原材料本身脆是最主要因素(即材料强度低); B、 再生料过多; C、 不同型号材料相混合; D、 填充剂太多; E、 加波纤材料比例大。 ③ 成型操作方面: A、 料筒温度过高,熔体降解或分解; B、 模具温度太低,塑件成型性能受损,强度下降; C、 注射压力太低和熔体的流动性太差; D、 制件壁薄,受力不均匀。 科学注塑论坛(公众号:injmolding )整理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