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中国丨广州:极尽精致,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汉青的马甲 2016-04-07

“民以食为天”

中国自古在吃这一项上就傲视群雄

一杯茶,一块点心的精致

就能让人品到俗世的真味

「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 

第八辑——发现「广州」


“五羊衔谷,萃于楚庭”

传说仙羊衔穗来到广州,饥荒才得以解决

广州最早得名“穗城”,是因为感恩

这座城市总是暖意洋洋

他的暖意不仅是外在,更是从心


广州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

中西文化碰撞不是一下子推倒重来

而是一步一步,寻找固有的风情,加入新元素

变化拿捏有度,一点不显突兀



食在广州,新一天的开始


在广州,饮早茶是老广们开始新一天的方式

一份报纸,一蒸笼点心

浓淡相宜的热茶敞开着喝

我们总能在一杯茶中厘清思绪

时间只定格在谈笑声中

这便是爷孙三辈共聚天伦的好时光


早茶里互诉衷肠

平日的嘈杂声,在茶楼里都像是抚慰

不为繁琐事而恼,一杯茶,一块点心,快意人生

老广们的日常,是一种文化


广州人没有固守早茶“规矩”

早期的茶居“二厘馆”在街边开档

树皮为顶,竹子搭建,

几张木桌木凳,遍布大街小巷

面条、“油炸鬼”(油条)、

芋头糕、松糕和钵仔糕应有尽有

民谣还流传下来:

“糕饼样样都抵食,最能顶肚不花假”


在奔忙生计的缝隙,忙里偷闲

总想把生活过得更精致些

后来就有了茶居,每人一盅炳茶

享半日惬意,只有茶未免太过单调

当时华人买办招待西洋人时

灵机一动,用红茶糕点代替牛奶面包

一盅茶,两件西饼,便是广州早茶的“一盅两件”


简简单单的早茶

广州人都能极尽精致

将它变得有滋有味



老西关,不变的浓情韵味


青砖、木趟栊、满洲窗

西关大屋,慢慢的童年味道

荔湾区的老街里,

有低矮的平房和被磨平的石板路

老广们喜欢坐在屋外的趟栊边纳凉

或寻一处地聊聊天,说说家庭八卦


逢年过节,老广们会给左邻右里派油角、煎堆

小朋友对着门口一喊就可以约上同伴玩耍

街坊情就是这样,越发深厚


街坊情不仅因为邻里亲密,

有时还因买卖建立友谊

巷子的深处,靠着墙灰掉落的角落

都有这样一些店铺:

口味地道、食材可靠、价格优惠

家庭作坊布拉肠,甜酱还是自己家调的

他们的生意,大多靠街坊帮衬


广州始终要迈向“国际大都市”

一条条老街被拆除

而留存在我们脑海里的是:

老街里浓浓的人情味

没有西关大屋,没有平房邻里

广州包容种种变更

不变的是浓浓的街坊情



“广州骑楼”,遮风挡雨的舶来品


旧时在骑楼底,玩弹棋,拍公仔纸,跳橡皮筋

一幢幢“长了脚”的房子架在半空

上居下铺的舶来设计

成为广州街景中独特的商业空间


一间间老字号藏在廊铺下

先是一阵清甜冰凉

多走两步,清甜散去,

混入南乳酱油的咸香

或买糖水消暑,

或带上家中空瓶到店面装酱油


廊铺既是“花园住宅”,

又是“田园城市”,增添独特的韵味



漂,也有家的味道


不懂粤语的广漂觉得

广州人说粤语好似小鸟唱歌一样(鸟语)

广州的包容,从小处而放大

说着一口不标准的“广普”

“母鸡”(不知道)

不需要懂粤语,也能心领神会


来到广州“漂”,为了前途,为了理想

还有一个更朴实的原因:“就因为这儿后半夜有吃的”

广州几十年的老字号小菜馆

以前吃是这个味道,多年后发现味道依旧

老板给客人做菜就像给自己家做一样

用味蕾感受这座城市,只因他们“吃的是情味”


小时候不管读书多么劳累

到了晚上,

妈妈总会煮一碗面条,

让你“奋战”到半夜不觉劳累

孤身在外,老字号宵夜总是很暖

淡淡的香味依然沁鼻,在你心头萦绕

就是家的味道



总有一个地方让人觉得舒适


北上广深,

广州的节奏总会比其他三个城市要慢一些

创富的路上,

依然留下许多市民气息浓厚的大排档

每到晚上,人声鼎沸,喧嚣热闹


无论是打工仔,还是社会精英

是南来北往的陌生人,还是老广们

这座城市都把他们揽入怀中

给予他们一个可以休憩的地方

吃着宵夜,感受最朴素的情感



广州就是这样一座快慢相宜的城市

他关怀每一个人

包容各种差异,尽力将其揽入

极尽精致

他就是如此,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