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穴歌”里的穴位用法

 杨剑波波波书馆 2016-04-07

    古人留传下来一首“八穴歌”(内关、外关、后溪、列缺、公孙、足临泣、申脉、照海,此八穴全在四肢、手脚上,上下各四个):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治心胸、上腹部疾病;多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消化道等病)。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治目外眦、耳后、颊、颈和肩部疾病;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头痛、高血压等症)。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胛及上肢疾病;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能治咽喉、胸膈疾病。多用于言语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综合症)。”

    1、内关穴:位于心包经上,属手厥阴心包经。手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压内关穴主要功效:能宽心理气,宁神和胃。可治心烦、心悸、心绞痛、胸闷、胸胁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低血压、失眠、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溃疡、呕吐、呃逆、中暑、腹痛等多种疾病。如外出晕车作呕、心跳、心绞痛时,揉按内关穴,很快便能好转。

    2、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按压外关穴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

    (注意:取内、外关这两个穴位治疗疾病时,要先看看体质。如果体质比较虚弱,不要用单纯的按摩穴位的方法来治疗,而要先补脾胃,再行穴位疗法。按压外关穴时,最好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手自然地垂下来,这样按揉下去就能让气血运行顺畅,使三焦经的阳气分布于人的体表,功效更佳。)

     3、后溪穴:位于手掌上横纹,手掌最上面一条横纹尽头处,即小指弯与手掌成90°时,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用拇指端在该处向指骨方向压,有酸痛感觉处。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按压后溪穴可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肩周炎、足跟痛、胸胁痛、面肌痉挛、盗汗、麦粒肿、脚气、疟疾等。还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适合经常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发育中的孩子按压此穴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4、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按压此穴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它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穴是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按压列缺穴对于预防颈椎病有独到的效果。主要功效可概括为: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5、公孙穴:位于足的内侧缘。沿脚大拇指内侧缘向脚后跟寻摸越过拇指后最高处后继续向后,当手指被另一个突起挡住时你的手指下凹陷处便是此穴。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按压公孙穴主要功效为: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功效。使用公孙穴时,还可以使用灸法,即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十五分钟左右,也能温补脾阳。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配以食疗主治小腹发凉、全身怕冷、手脚冰凉型的痛经,其配方为:红糖50克、姜粉5克、胡椒粉2克,泡温开水喝。还可以熬红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也可以缓解疼痛。因为痛经基本上都是寒症,红糖色红养血,味甘甜,姜辛温发散,入脾胃,胡椒粉辛辣祛寒。阳虚偏寒的都可以用它来治疗。这个方子还可以做加减法:有腰酸的加枸杞;脾虚、大便稀的加红枣;行经量多时加乌梅,而加黄酒则可以温经、活血、暖胃。

    6、足临泣穴:位于胆经上,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按压足临泣穴主要功效:可治疗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等症。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剂,叫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有治疗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之功。其实身体本身也有一味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的大药,这就是足临泣穴。足临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的功能。平时点按足临泣穴,如果感觉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少阳病,体内有热,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如果有气喘的人,这个穴位还有定喘的功效。再配合服用小柴胡颗粒点按足临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睡前点揉一会儿足临泣穴,很快就通体舒适,一身的疲劳就缓解了。身体有湿的朋友,还能通过点揉此穴起到祛风除湿的效果。因为足临泣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解散肝胆郁结之气。

    7、申脉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申脉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适用寒性体质;经常伤风感冒、腹泻、怕冷的中老年人。按压申脉穴主要功效: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申脉穴是阳跷与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在脚外踝正下方约一厘米凹陷处。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地灸一灸此穴。人老腿先衰,实际上就是阳气不能通达人体末端的表现,申脉穴通畅可以有效地延缓这一过程,有回阳保命之功。

    8、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穴,位于内踝下缘凹陷中。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按压照海穴的主要功效: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来说,点揉三到五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古代修炼家都讲究炼津化精,津液升发多了,人体的肾精自然充盈,客观上也起到了滋阴固肾的作用。闭口不说话,并没有什么玄机,只是为了使升发的津液易于滋润喉咙,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阴跷主一身的水液,交会于照海穴,既滋肾清热,又能通调三焦。所以揉按照海穴会激发肾中精气,引水液上行,滋润喉咙,虚火得到肾水的滋润则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按揉照海穴不仅能治疗嗓子干痛,还能治疗肩周炎和失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