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走向正轨了吗?

 taotao_2016 2016-04-07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在改革中进行,感觉好像总是在变轨。在不知不觉中,我国培养的研究生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世界第一了,这个成绩可喜,也可忧。


研究生的培养,取决于很多方面:如导师队伍、培养条件、科研经费、研究生选拔和录取、研究生待遇、研究生培养质量等等。我们这些年来,在这些方面是否逐渐走向正轨了呢?


研究生导师:师资力量,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甚至决定了一些学科领域未来的发展。早期的学位授予点和研究生导师资格,在程序上很严格,博士学位点和博士生导师资格是由国务院的学科委员会评定的。所以当时要想在国内攻读某个专业领域的研究生,选择余地不是很大,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哺乳动物生态学的博士点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其他高校和研究所是不是有,我不清楚),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是孙儒泳教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如果没有机会或经济实力去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就要在国内有限的几个博士学位点选择报考。后来,博士点逐渐多了起来,学科领域也多了起来,导师也多了起来。再后来,研究生导师的资格审查权力下放,如大学和研究所的学位委员会就可以决定导师的评聘。再后来,研究生大幅度扩招,急需学科点和导师,这是研究生导师数量和研究生数量迅速增长的时期。这期间,国家开始了各种人才计划,除了个人待遇和科研条件之外,回国的人才学者,都不需要经过硕士导师阶段,也不需要其他过渡阶段,直接上岗博士生导师。这些改革措施和政策,在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很多成绩的取得,与这些政策分不开。很多问题的出现,也与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关。


研究生培养条件: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随着国力的增强,对研究生培养投入的加大,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硬件都已经具备(如何利用这些硬件是管理的问题),但文化、传统、个人素养、科学精神等软件方面,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需要加强的地方还很多。从事科学研究,是需要一定素养的,需要一定规范的,需要传承和发展的。没有人文素养,没有科学精神,没有传承和责任,作为未来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是有缺陷的。


研究生的选报和录取:这是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一环。虽然总有人说,没有不努力的学生,只有不负责任的导师,或者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导师,但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远远不是这么简单一句话能概括的了的。一般立志求学,都有一些思想准备和未来设想的。大学毕业、硕士毕业的年轻人,一般都具备了自己人生规划的能力,也会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所在。这些年的培养经历中,这样的学生不是占多数,这就是很遗憾的事情了。由于我们现在选拔录取研究生的方式,还是主要以固定科目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这就会产生很多今天导师们和培养单位面临的问题。科学研究的潜力,包括很多方面,不单是考试能力。很多方面已经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如研究生指标问题,研究生统一考试、统一分数线问题,研究生调剂问题,研究生更换导师问题等等。还有研究生的退出机制问题。可喜的是有些院校已经开始了博士生入学的申请制度。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方式,导师的科研方向,选择什么样的科学问题,研究生的待遇,研究团队的文化氛围,导师的胸怀、视野、责任心和智慧,研究生的悟性、主动性、自控力、进取心,师生之间的性格和志趣匹配等等,都决定着研究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志向。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的条件,对于研究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影响深远,明确规定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位论文方可获得学位的规定,虽然当今很普遍,但这确实不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上策,尤其不利于那些很有潜力、能够尽心钻研、有志走科研道路的学生。研究生培养,主要是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是否合格毕业,当以是否完成了师生商定的培养计划、达到了培养目的为标准的。同样,日益严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走过场,师生重视论文发表而对学位论文的忽视,都对当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更为严重的是,培养了不少功利性强、善于投机取巧、缺乏规矩意识、缺少科学精神和责任心,但看似发表了高质量论文的合格的研究生。


国家今年公布撤销了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位点,看似已经意识到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始着力进行整顿,这是好现象。研究生培养,也是教育,是高层次教育,更需要按照教育规律进行,任何违背人才发展规律的行政化管理方式,都将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造成损害。


来源:王德华科学网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