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了对抗,也就少了我执 | 婵琴

 真友书屋 2016-04-07
没了对抗,也就少了我执
蒋婵琴

一次将几件衣服放在一起洗,应该有衣服是掉色的。其中一件白色裤子拿出来时变成了乳白色,心有诧异,但满心欢喜,似乎又重新得到一件衣服。要是以前,肯定会心生烦扰。会立刻去超市买回漂白粉,还回原来的颜色。

或许是对物已经没有了我执,不会对喜欢的事物过于用力和心生焦虑的猛烈。也就得到了更多的自由与喜乐。

就好像,有些人陌路相逢,产生交集,不过是各自因缘路上的有缘人,哪怕缘散,也能做到除了清风两行,了无一物的心境;而有些物呢,即便再喜欢,倘若有一天因意外丢损,也不会生起遗憾或执意一定找到它。能做到心有数算,等待下一次出现的机缘,也是一种从容的孤清;去了一个新的城市,即便再多不适应,重新艰难起步,也能真切体会随遇而安的温洒与自在。

心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对抗,生命中所有能给的,所谓的好或者坏,激情与失落,伤与慈悲,自由与爱,诸如此类种种,一切都能坦然接受,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柔和与顺遂,但至少多了几分清净与踏实。我是在后来才慢慢知道,人最终需要找的是一条回家的路,这是一个更好地不断培养爱与自由,柔软与慈悲觉醒的探测之路。这条路需要人不断往内探,不停往黑暗最底层扎根,获得蓬勃新生与养分。是新的自己,获得惊喜与无我经验的同时,也能完成迅速忘记自己,为觉察与清醒。

这也应该也是日本禅师铃木俊隆所说的:“我们研究自己,最终是为了忘记自己。”是过程,更是灵命成长的始末。

这条路可能艰难,甚至难以做到心性坦然,但它似乎又是每个人必走的路。因为你知道,人终其一生,不过是为了体验内心的甘愿与自得,从容与宁静。有过幸福的踪迹和快乐的能量挥散。

你没有了对抗,也就没有了凡事都积蓄输赢,据理力争的心魔;没有了对抗,也就能接受最苦难的承担,那些人生中无以摆脱的,甚至都难以真正做到放下的人事;没有了对抗,你也就相信因缘相续,如同大海波浪,循环有序,跌宕不息。

如此,你才会坦然,踏实度过一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获得心灵的洗涤,不再执着。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和时间是一伙的。你们如同遵循自然规律般,共生熄灭;亦如植物般蓬勃生长,只是为了感受天地有情,万物人事皆辉映。

人生说到底,就是一场与时间相互妥协的游戏,与人斗,与天斗,时间最终会告诉你,如何是输,又怎样算赢。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去征服和对抗,太过用力的执着,那么TA也会尝试'我执’带来的痛苦与损伤。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提婆说:“由此理故,能诛愚痴,即诛诸惑。”世间所有烦恼,皆因愚痴,无明造就。按照小乘佛法来讲,'我执’也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它非常顽固强壮植根于轮回众生的血液与躯体中,如果你不从内心探索究竟幸福的果报,并找到回家的路。难以做到真正彻底清除。

人只有在学会了不再对抗,全盘接纳一切,消除我执,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喜乐。倘若你总是想着对对抗事情本身,所以难以感知内心的随顺,就会有意无意形成执着的本能。这种'我执’会滋养内心的欲望,狂妄,独尊,自大,卑微等诸多微妙而复杂的内心感受。从而无以做到真正的放下。

“我执”是世间一切是非纷争的根源,是我们和他人相互抵触、难以和谐的原因所在。生活中,一个人自我意识过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的人,必定不会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反之,那些淡化自我、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不仅深受大众欢迎,自己也能安乐自在。因为他们不必害怕“我”的利益受损,担心“我”的自尊受挫。 远离这个处处作祟的“我”,也就远离了那些与“我”形影相随的烦恼。济群法师这样谈论“我执”的根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看到很多夫妻矛盾争吵,即便是一件芝麻大的小事,也能争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所有难听的话一吐为快,争论对错,力求你让我不好受,我就让你更难堪……最终伤人亦伤己。身心难以处在和平健康的状态里。而那些真正智慧心有安定的人,TA能有效回避,消除矛盾,避免恶与恶的碰撞,爱与慈悲就此产生;还比如,有些感情,总是执着付出后得到回报,一旦失去,也想问个究竟,这样的情感也不过是一场“我执”与“破我执”的无声较量,不过只是无常。但一旦有了对抗,最后痛苦的不是感情本身,而是内心无以觉醒的“我执”,所以你会在一段感情中,最直接的打击体验的是:难以感受一段关系中隐藏的愉悦与美。

更为具体说,生活中我们听得最多:“我生病了,我受伤了,我工作了,我如何如何……”如果我们有过审视和探索的经验,你会发现“我”是不存在的。如果能消除“我”的存在,那么亦将会消除一切痛苦与恶念,伤害的根源。因为你处于“无我”的状态,也就不会因为一些事情产生烦扰和影响,心生敌对,自伤或他伤。

这样你也就能接受世界万物所有事物客观而真实的存在,也就能接受一切命运带来的种种可能性,并心生定慧。《慧灯之光》里说,“我们从来不把房子,车子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当作“我”,只认为精神和肉体是“我”。那这个肉体最终亦会因为往生而消失,最终延续下去的只有精神是“我”。”所以亦就真正验应了“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如此一想,我们最终需要觉醒,扫荡的是内心的洁净与清理,如同给灵魂披上袈裟,将所有一切视为幻想,突破内心的攻击与痴怨,找到心湖里的坦荡与安乐。透悟人世真相后,视肉身为锦囊,让精神和内在更随顺,柔和,戒定。而所有一切,无不是为了让失落,对抗,苦痛之“我”得到和解,见心明性,如同日出而升的曙暮光般让人心生清凉,愉悦。


 作者:蒋婵琴,生活、阅读、写字、看风景。曾经俗世里的温暖和微笑,被无常打破,之后因为内心需要而写作,记录自己给时间,和交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