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洱源看湖

 圆角望 2016-04-07

    马力

    这片水,是从罴谷山流来的,在洱源东北潴为湖。徐霞客过此,闲行堤上,赞它“虽无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之所不能及也。湖中鱼舫泛泛,茸草新蒲,点琼飞翠,有不尽苍茫,无边潋滟之意。湖名‘茈碧’,有以也”。茈碧,是一种水生的花,其状似莲而小。入夏,花开满湖,叶净白而蕊色呈黄。湖名源此。《云南通志》说此花“气清芬,采而烹之,味美于莼菜”。 若在秋深风冷的时日舟游湖上,该远效吴人张季鹰,生出莼鲈之思了。

    茈碧湖的水映着乡野风情。有了镜面似的湖,岸上的山麓、塍畴、村舍落进来,好看得如梦。农历七月二十三那天的海灯会上,荷花灯、鲤鱼灯、凤凰灯、龙王灯,一下子凑成几千盏,随波轻漂,霎时,水上彩光飞闪。龙舟也来赛,情歌也来唱,篝火也来燃,人影、树影、花影,让风下的鳞波抖得碎乱,炽亮的耀斑,散作万千繁星,不可收拾。热闹的风头,不弱于凤羽乡的田家乐、邓川镇的渔潭会和三营坝的庄稼会。话再说得大些,盛状可比坌集游乐的绕三灵。

    我在这里说的,却是云弄峰下的西湖。天下西湖三十六,不知有没有这一个。湖景很野,又逢着冬冷未消的时节,湖上的浮萍游藻望去寥落,泥沚沙洲上的短蒲长荻也还萧疏。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对于河湖的感情自然深于常人。只瞧摇荡的芦苇、起落的水鸟、傍岸的野树、撒网的渔船,以及悠闲的白云和艳丽的流霞,我差点将它认作故乡的兴凯湖了。

    兴凯湖没有茈碧,有的是菱角。我年轻时在湖里打鱼,记得六七月间,菱角花开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随波浮荡,满湖粉白。

    入了船,向西湖的水心去。船,首尾宽平,浮于波上,如一片叶子。“舟不用楫,以竹篙刺水而已。”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里这么写过。站在船尾撑篙的,是一位头缠粗布彩帕的壮健妇女。湖风长年吹拂,比刀子厉害,给宽大脸庞留下深凹皱褶和黑红颜色。湖面卷起白头浪,少说也有三级风。我从小就在湖上弄船打鱼,当然明白这样的天气里,凭着一根竹篙驶稳船,并不轻巧。她的身子倾下又直起,再倾下……那根过丈长的竹篙,在手里攥得紧,点入湖中,又带着湿亮的水痕抽出,接着再使劲一点。舷侧分出浅白色的浪花,水在船底单调地暗响,咕噜,咕噜,极轻,极柔。

    徐霞客记游湖之事较详,曰:“湖中菱蒲泛泛。多有连芜为畦,植柳为岸,而结庐于中者,汀港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窅然罨画,翛翛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湖中渚田甚沃,种蒜大如拳而味异;莺粟花连畴接陇于黛柳镜波之间,景趣殊胜。”大理出蒜,我是到了这地方才听说的。喜洲一带畦田,暮冬季节多鲜绿,头一眼望去,我还以为是稻秧呢,一问,哟,敢情是大蒜!

    茈碧湖也好,西湖也好,徐霞客都爱拿它跟江南的西子湖比较一番。西湖不是水,它是心灵的归憩之地。家山千里,离得越远,心上的距离越近。

    水色茫茫的湖面,逆光看去更有意味,船和上面的人,只剩了线条清晰的轮廓,像一幅色调偏冷的版画。远近的山岭也极苍黄,却有耐寒的树长在上面,未凋的叶片散漫地布出几块绿。如此山容,倒和水中摇动的芦苇融合得妙,阳光照来,灿黄一片,映入绿波深处,随那涟漪隐隐荡去,美若流金。有几只野鸭,钻进苇丛,敛羽不肯动。它们不该怕风呀!一只渔船从跟前过去,这些野鸭也不躲,只顾瞪眼瞧。撒网的人手里很利索,甩网入水极灵巧。网丝被太阳照着,亮光飘闪。浮漂服服帖帖,顷刻就成一线,且将美妙的弧痕印上水面。

    傍岸人家的瓦檐,从白色院墙露出,明亮的竖窗反射着日光,仿似漾开缕缕笑纹。靠岸几只船,船上的青年男女正忙着什么,见我们驶近,停下手里的活儿,望过来。

    近岸的一片芦苇颇繁密,两只船静泊在湾子中。我还以为人家在这里避风,近了一看,噢,这几个戴着草帽的渔民等着我们呢。船头伫着几只鱼鹰,羽色各有黑白。渔民的臂一扬,鱼鹰就奓开双翅,稳实地立在他们粗大的手掌上,两眼放出的光,和那尖喙一样锋锐。

    拢了岸,早有一个穿羊皮坎肩的汉子候在石阶上,拨弦弹唱,横在腰间的是一把龙头三弦。往脸膛儿上一瞅,面色黑红,歌声却那么柔细。嘴中响着的是《凤羽白族调》,还是《甸北田埂调》?喜欢唱山歌、对调子的白族男女听得出。歌里的风味,比食摊上叫卖的饵块、乳扇和雕梅,更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